人工電子耳Cochlear implant 移入是一套三十年前在法國研究成功的電子儀器,研發的目的在於提供無法由助聽器獲取聲音的極重度感音性聽障者音響訊息。這套儀器包括體內及體外兩個部分如圖五。體內部分經由外科手術植入,包括一個磁鐵,一個接收器或刺激器與電極如圖五a。電極將經過手術插入內耳耳蝸。體外部分包括一個語言處理器,麥克風、及傳送器線圈磁鐵﹞﹝如圖五b。目前也有將語言處理器與麥克風合為耳後型的產品如圖五c。傳送器的情度不可以太強,它是戴在開刀側耳朵上方,通常先將傳送器放在植入體內磁鐵的相對位置,以逆時針方向將磁鐵輕輕向外轉,當線圈磁鐵掉下來,然後再由此位置將磁鐵以順時針方向轉回一些,此時的磁鐵強度正好可以固定磁鐵在頭部適當位置如圖六。人工電子耳處理音訊的過程是如圖七:外界聲音經過麥克風轉換為電子訊號,然後傳至語音處理器,語音處理器選擇聲音,之後將訊號傳至傳送器,在傳至體內的接收器,產生電子脈衝傳至電極,刺激內耳聽神經,並將訊息傳至聽中樞。人工電子發出的聲音與正常聽覺系統所感之聲音並不相同,因此植入人工電子耳後還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學習聽能訓練,才能瞭解聲音的意義。也因此「人工電子耳」並沒有改變「聽障的事實」。


人工電子耳與助聽器最大的不同在於,助聽器只是放大音量,耳功能異常者通常無法藉著配戴助聽器理解聲音。因為這項裝置的經費昂貴﹝單耳約需新台幣五十至六十萬元,需要住院約兩天動手術約二至三小時,傷口癒合約需三至五星期,因此術前需要審慎的評估。評估的項目包括:聽力檢查、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檢查、助聽器的試戴、家長或個案的期待等。參與評估的人員有:耳外科醫師、聽力檢查師、心理醫師、內科醫師、神經科醫師、特教教師等。通常在考慮兒童是否需要人工電子耳的項目是:雙耳極重感音性聽力損失,年齡在一歲半以上,帶助聽器並接受過聽能訓練但無效果,沒有醫學考量上的限制,家長有正確的期待,手術之後接受重視聽能訓練的教育安置。成人方面則考慮:學習語言後失聰且聽障程度為重度至極重度者,若是學習語言前失聰的則是雙耳均為極重度感音性聽力損失,即使配帶適合的助聽器也沒有幫助,沒有醫學考量上的限制,期待成為聲音世界的一分子。


人工電子耳的手術並不危險,但是任何手術的都可能發生的麻醉的危險性、發炎、流血等都有可能發生。除此之外耳朵麻痺、僵硬、顏面神經受傷、味覺異常、頭暈、耳鳴、頸部疼痛、外淋巴液漏出、植入處皮膚會癢。通常醫師會告知病人或家長手術的過程或可能的併發症極處理方式。目前台灣地區進行人工電子耳較多的醫院是長庚、台大、奇美等。目前先進國家積極進行人工電子耳的相關研究,已有將植入部位移至腦幹部分,以盼望對聽障者帶來更多的福祉。


人工電子耳的確為重度及極重度聽障者帶來聲音的感覺,但是植入之後如果不接受聽能訓練,依舊只知道有聲音的存在,而不能自然的「理解聲音」。因此術後積極進行聽能訓練者,其語言理解能力顯著優於只做移入手術者。


人工電子耳的體外部分需要保持清潔,避免潮濕游泳、洗頭、洗澡時需要取下與摔壞。電池、導線、需要定期更換與進行手術醫院聯絡,開刀處需要避免直接碰撞。目前台灣地區接受此項手術的兒童與成人約人。台灣地區許多縣市均有人供電子耳材料費補助作業要點見社會資源、台塑企業王永慶董事長在88年捐贈約四百套人工電子耳幫助重度聽障或全聾者申請,目前這項作業由財團法人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