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認識一位聾啞人士,他是我姨丈的大哥,也就是我表哥的大伯,自出生下來便啞了,一直到我小學不知幾年級的時候因病去世了,我忘記那是什麼時候了。因為生活不方便的關係,一直和我姨丈他們一家住在一起,生活圈沒有很大,也是因為言語不方便的關係,印象中每次去他們家的時候,我都稱他為「啞巴大伯」,和我表哥一樣也稱他為大伯,這樣子才顯親切,而他也不避諱被人稱作啞巴,總是很親切的招招手打聲招呼。


然而關於他們家生活的一切,我也不甚清楚,大伯是在我小時後因病去世的,我只好問我爸和我媽關於他們的生活方式。結果我覺得滿驚訝的,他們家的人沒有人學手語,大伯也沒有學,生活方式便是「猜」,用著非官版的手語,大伯表達他想要做的事情,然後家人就問:「你是不是要……啊?」來搞清出他要表達的意思,沒有任何的不習慣。我想他們大概也沒辦法學手語吧,因為我姨丈他們一家是爺爺﹝姨丈的爸爸、表哥的爺爺﹞隨著國軍遷台的,他們原是湖南人,爺爺是國軍,到了台灣之後住在台中市的眷村,而我姨丈便是榮民第二代,我表哥是榮民第三代,我想,大概在那個困苦時期根本沒有人會打手語的,無論是在大陸,或者是幾十年前的台灣都一樣,生活都那麼困苦了連自己都快生活不下去怎麼撥出額外心力學手語呢?看看現在就知道了,手語大部分也都只有專業人士,或者是聾啞人士才會打,只有在先進國家會打手語的人比例才比較高,但是也是非常的低。


這樣子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壞處呢?想當然,生活不方便這方面是不用講的了,可是我想針對我大伯的情形說些話。「生活方式便是『猜』,用著非官版的手語,大伯表達他想要做的事情,然後家人就問:『你是不是要……啊?』來搞清出他要表達的意思……」這種情形,想想看,大伯他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奠基在他人的問句下,在英文裡面,這種問句叫做「Yes or No 問句」,這種問句的回答方式相當沒有彈性,一定就只能回答對或錯,接著再延續問句,完全沒有自我延展的空間,那麼,當自己的圈圈,也就是想要表達的全部,沒辦法用非官版的方式完全的清楚讓他人清楚之時,導致別人問的是否問句沒辦法概括大圈圈,變成只問到部分,或者是完全沒有勾到邊的小圈圈時,大圈圈該如何是好,在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大圈圈裡的東西完全讓他人明瞭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圈圈絕對是沒什麼用的,這樣子的情況下只是讓現況停滯不前沒有進展罷了,為了爭取可以爭取到的圈圈裡的東西,像大伯這類的聾啞人士會做一個選擇,那便是調整圈圈,把原來的大圈圈調整成符合小圈圈的「大圈圈」,因為如果繼續堅持自己的圈圈,那將會弄得到最後連別人提供的小圈圈裡的東西都會丟失了,為了不讓自己到最後變的一無所有,只好遷就於他人。最後的結論就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人類會把自己的慾望變形」。


所以,到最後犧牲的是那些不得不屈服於「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的人,在我這篇文章裡所說指的是聾啞人士,在現實生活裡不只是聾啞人士,也有可能泛指一般弱勢團體、或者是權謀人士、社會人士、感性或理性人士……等等「大家都是」的人士,犧牲他們原有,理應屬於他們的權利。這些權利既沒有被他們享用,也沒有被他們保留,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被剝削走了,這也就是許多不公平現象的起源。


這都是廣義的,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套用在不同的層面上,不只是弱勢團體被剝削這個例子,還可以解釋成權謀人士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而犧牲了部分自己的權利,或者是其他例子都可以。「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不一定指「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人類」也不是特定的人類而是全部的人類。


接著第三個問號,「你能說出幾項劇中為聾啞人士所做的貼心設計嗎?」,大概是有,或者也是沒有。我看到了「走出寂靜」劇中他們打的電話可以用打字方式傳遞訊息;家裡有事故時,像是嬰兒醒來之後開始吵鬧,警示燈會開始閃……等等的,很多設計都很方便;但是,對於社會大眾對聾啞人士依然持有異樣眼光,在他們的心中造成的影響,帶來的傷害恐怕是比這些方便的設計帶來的好處要過之而不及的。就像我大伯的例子,只要身邊有關愛自己的人,沒有那些貼心設計,沒有人學習原屬於他們的溝通方式又何妨?在一個溫暖的社會中處處都是貼心設計的人,他們走到哪裡貼心設計使供他們使用到哪裡,這樣的貼心設計是物化的貼心設計永遠都比不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