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十年無悔付出教聾啞孩子開口說話
深圳新聞網訊 她每天說話的時間,比最愛說話的孩子還要多出十多倍;同一個字、同一個詞,她要不厭其煩地重復幾百遍、上千遍——每天,山東姑娘王娟就這樣一遍遍地教聾啞孩子說話,期待听到“鐵樹花開”的聲音。
專職從事聾啞孩子語言康復工作,是王娟以前從來不曾想過的;而她之所以走上這條路,源于9年前她和一位小女孩的相識。
那是1998年的夏天,中專計算機專業畢業後的王娟正在一家電腦培訓學校當老師,一名叫曉梅的學生引起了她的注意。曉梅小時候生病導致重度听力障礙,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弱。看到曉梅學習電腦很費勁,王娟就讓她搬到家里和自己一同吃住。為了能和曉梅交流,王娟一有空就上網查找關于聾啞人語言訓練的相關資料,然後結合自己的理解嘗試著教曉梅說話。
讓王娟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千百次的重復訓練下,曉梅漸漸地能說出一些簡單的詞匯了。她們一起生活五年後,曉梅的語言能力大大提高,不僅大專畢業,並且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這個消息傳出後,附近許多聾啞孩子的家長陸續找上門來,希望王娟能幫幫他們的孩子。
對這些孩子,王娟一開始仍然用自己教曉梅時的土辦法來進行訓練,但她漸漸發現,這樣做不僅很辛苦,而且效率不高。2004年,華東師範大學在全國首次招收聾啞兒康復專業的研究生,全國只招200名。王娟趕緊和學校取得聯系,她的非凡經歷和特有的熱情給導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次深造不僅讓王娟系統地學習了聾啞兒童語言康復的相關知識,也讓她獲得了在福建一家聾兒康復中心工作的機會。然而,想到一直在老家等著自己的那些聾啞孩子,王娟最終放棄了工作回到老家。她用自己的積蓄租了房子,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從早上睜開眼到晚上熄燈睡覺,不厭其煩地和他們對話。由于幾個孩子家庭經濟都很困難,王娟每個月只收他們一點點生活費,而房租、水電費、書本費甚至兒童玩具和教學用品的費用,都由王娟自己承擔。
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幾年來,王娟一直在困境中艱難地維持著。她給自己算了一筆賬︰等到積蓄全部用完的時候,估計這些孩子也都康復了。她打算到那時再回到福建那家聾兒康復中心去上班,中心領導早就表示過,隨時歡迎她回去。(記者 邵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