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佈: 2007-10-24 08:31


本報記者吳鋼紐約報導


  雖然紐約華埠附近的醫院為了方便華裔病人看病,已經按照衛生廳的規定儘可能做到為華人提供普通話、粵語等多語種服務,但由於華裔聾啞病人所講的手語與美國通行的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不通,甚至來自香港、台灣及大陸三地的啞語間也不盡相同,醫院即使顧來專業美國手語翻譯,也是愛莫能助。


  紐約下城醫院病人權益代表主任蔡創業昨(19日)在紐約大學(NYU)舉行的「促進醫院語言服務政策與實踐」研討會上呼籲,希望懂華人社會手語的人士能參與到醫院的多語種服務,避免華裔聾啞病人因為無法溝通而耽誤病情。


  蔡創業表示,政府規定,醫院必須在10分鐘之內為不懂英文的急診病人提供雙語服務,而普通病人也必須在20分鐘內提供翻譯。下城醫院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其掛號處90%的工作人員都是能講雙語的華人,而全院30%的員工都能將雙語。


  但蔡創業指出,醫院在遇到聾啞華人的時候犯了難。華人的手勢啞語自成體系,跟美國聾啞手語差別很大。醫院需要聾啞翻譯的時候都是請擁有美國手語翻譯執照的專業人士,但他們的手語跟來自中國的聾啞人手語完全沒法溝通。


  「連香港都有兩種不同的手語,香港、台灣及中國大陸各自用的手語又不相同,這一點讓我們很是頭疼,」蔡創業說。


  本身是注冊社工的蔡創業呼籲華裔社區懂華人手語的人士,踊躍為聾啞病人提供翻譯服務,無論是以義工或醫院聘請的形式。


  昨天的研討會從上午8點一直進行到下午4點,聯邦及州政府的衛生官員、包括下城醫院、聖雲仙醫院、長老會醫院、皇后區醫院等紐約各大醫院、以及各語種醫療翻譯專業人士,一起討論如何真正將政府規定的多語種服務落到實處。


  紐約州衛生廳官員(Director, Division of Primary and Acute Services)表示,希望各醫院不要把為少數族裔的雙語服務理解為政府單方面的政策規定,實際上,提供良好的翻譯服務雖然增加預算,但也是醫院的一種投資,一方面提高了醫療服務水平,吸引更多的少數族裔病人前來,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一些因為溝通不暢引起的法律糾紛。


  與會者還紛紛表示,希望美國政府能向手語翻譯一樣,有一套全國性的認証制度(certification),翻譯者必須經過專業培訓,通過測試,才能拿到証書。目前的狀況是,其它語種的翻譯,常常是水平參差不齊,又因為普通人並不了解醫療專業術語,有時候會造成不良後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