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黃海恩是香港前中學教師,育有兩子。投身學生福音運動多年,因著聾人子女(CODA, Child of Deaf Adults) 身份,開始關注聾人教育問題及聾人社群需要。現於中國神學研究院,修讀道學碩士課程,時刻尋問何謂「道成肉身」的福音。
我是聾人,但卻輕蔑他們
「升中一時無法適應學校環境,成績一落千丈,在校常遭同學嘲笑,當時萌生自殺念頭,但我畢竟欠缺勇氣。之後憑個人努力,發奮向上,從此不再遭人取笑……回想我的一生,是痛苦居多……即使我分明就是聾人,卻輕蔑他們,但我又無比羨慕他們。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能回到幼年,學習手語,好與人溝通,不致在孤獨中經歷怨恨與悲傷……」這是李菁的遺書。
每逢讀到放榜新聞提及今年又有幾SEN學生成績優異,我都會想起李菁。她會考廿幾分,到美國exchange,在本港大學畢業,被傳媒稱為「聾人狀元」;加上棋藝非凡,在國際賽上奪獎無數,廿六年來都是一副「成功聾人、逆境自強、融入社會」的模範。但,直到輕生一刻,世人才發現鎂光燈後,有一個心靈被禁錮在幽暗處。原來,在求學期間,她早就精神崩潰了。(李菁的故事,你可以在《我的聾人朋友》中讀到一個比較深入的版本。)
當你從報紙上讀到「N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考獲佳績」,你以為世界愈來愈美好,SEN學生只要肯努力還是可以出頭的!但沒有被報導的,是無數SEN學生在現行的融合教育政策下痛苦掙扎。即使有些成績卓越,如當年李菁一樣,能考上大學,但可能內心都非常孤寂、焦慮…從來,都沒有人留意。而在各類SEN學生之中,「聽障學生」(1)一般不會破壞課堂秩序,也是在課堂中最易被忽略的一群。
「辛苦背熟了乘數表,卻只得50分!追問老師,得來的答复竟然是因為我說話不清,所以扣分。」阿中苦笑著說——我的聾人朋友鄧肇中(阿中),因兒時黃疸發燒導致耳蝸後聽損,一直入讀主流學校,靠剩餘聽力和讀唇來學習;因說不清、聽不到,常被誤會,自幼就要獨自承受委屈。
盯著別人嘴巴上課
最難過的一次,是小一默書,因「聽不到」老師指示,他誤以為已經默完,於是翻開課本,結果被認定「出貓」,要見家長,100分變0分。最痛苦的是連父母也信了老師,以為自己的兒子「出貓」。
阿中現在想起仍相當氣憤。「我看不到口型嘛!老師上課時當背向學生,我怎知老師在說甚麽呢?」就算是讓你看到,也不能肯定老師的說話內容,因為同音字實在太多。即使如此困難,阿中總會金精火眼地盯著老師的嘴巴上課,努力「估」老師在說甚麽,因為這是他們課堂學習的主要途徑。阿中說:「日日如是,真的很累。」
每天上兩次學
「靠估」之外,就是靠補習。上課聽不到也就學不到,幸好有阿姨教,每日放學後阿姨就會為阿中補習至十時半,日日如是。「小學生咋﹗咁夜瞓又冇得玩!」要補回課堂上聽不到的東西,猶如「返兩次學」,應該玩的時間被補習佔據了,阿中無奈哀悼童年。
上到中學,學習要求更高,家人花了很多錢請私人補習。而更難受的是開始被欺凌。「小學仲細,同學都很單純,到了中學,就開始玩你。」例如有些同學會模仿阿中說話(發音不准)來取樂。(2)
「返學等放學。」阿中說沒有手語根本學不到,簡直是浪費人生。有想過轉讀聾校嗎?但阿中認為聾校也沒有手語教學(3),不會好太多,況且聾校與主流社會隔絕,而且課程比主流學校的低(中一隻及外面小三程度,背後原因將另撰文探討)。在沒有其他選擇之下,只好「兩害取其輕」。但「聽不到」直接影響其讀寫能力,絕大部分聾童「委屈地讀完十幾年後卻仍是『半文盲』」。
據知很多聾童進入主流學校,許多時都不是因為其聽障問題已改善,而是因他(她)經過刻苦的口語訓練後有接近健聽人口語的「言語發音」(speech) , 就被誤以為也有健聽人的「語言能力」(language)。於是,一個發音接近健聽人口語的聾童, 就要被逼使用健聽學生的方法(口語)來溝通和學習;有些從轉到主流學校後適應不來,只好轉回聾校(與社會隔絕);有些不願回去的,只有默默忍受(心靈的隔絕)。
一個課室,兩個世界
昔日隔離式的聾童教育,造成聾童對社會的認知度低,與主流社群隔絕,無法融入社會。以融合教育取代隔離式的特殊教育,本來是走對了路,但教育局廿幾年來沒有正視聾童對手語教學的需求,使聾童無法融入主流。一個課室,兩個世界,某程度上,今天在融合教育下的聾童比昔日更孤單、更無助。
不是把一個聾童放在主流學校,就叫做融合教育!香港的融合教育,若真心幫助聾童,若要達至真正的共融,就必須全面檢討和改革(手語支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則那隻會成為聾童永遠都聽不到的「福音」!
如果讀者想多明白聾人,我建議你讀《我的聾人朋友》。作為聾人子女的我,又在教會裡認識到許多聾人,自以為對聾人很了解;讀過此書後,才知自己仍是相當無知。
--經作者許可轉載--
注:
1)聾人或弱聽的朋友甚少自稱為「聽障人士」,「聽障人士」是政府的用字,被呼喚者的意願少被考慮。由此,你可想像有關部門是如何政策制定吧!
2)根據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的《聽障小學生在融合教育遇到的困難及挑戰》調查報告(2009)指,不少教師對學生聽損程度不理解,過度低估學生的受損程度、高估助聽器材的效能及忽略聽障學生的需要,影響學與教的安排,剝奪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
3)口語教學是香港聾童教育的主要方針,有關因由見前文《聾人教育不能一錯再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