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03-19黃海恩手語視點

「聾人學生在聾校用手語,是會被老師懲罰的。要用手語聊天?躲在廁所內比較安全。」

 

這是我爸的親身經歷,也是無數聾人的成長經驗。我父母是聾人,他們常說「沒有手語的教育」如何浪費了他們的大好光陰,毀了他們一生。這不只是上一代聾人的不幸,時至今日香港聾童仍未能得到平等的學習機會。聾人不能公然在聾校用手語來交談,更遑論用手語來學習。這聽起來很荒謬!手語是聾人的語言,何以被禁止使用?

 

這荒謬的教育政策源自1880年第二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與會者認為只有口語才能幫助聾童融入社會,主張聾校必須用口語教學,禁用手語。自此,聾老師被辭退,聾校改用口語教育。直至2010年第廿一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才公開正式向聾人道歉,承認當年廢除使用手語的主張是錯誤的,呼籲各國在教育上,重視聾人用以溝通的一切方法,重新使用手語。(1)

 

教育政策失誤,影響了全球幾代聾人的一生。近百年之久,外面的世界已翻了幾個轉,聾人教育卻仍舊落後。香港聾人多年來被逼接受口語教育,靠「讀唇」和助聽器進行課堂學習。(使用助聽器輔助溝通的效果,與剩餘聽力等因素有關,但普遍聾人都認為助聽器不足以幫助他們接收訊息。而人工耳蝸的手術成效則因人而異,最可惜的是部分做了人工耳蝸手術的聾童,當發現手術並沒有提高聽力時,已錯過了語言發展最關鍵的階段。)

 

聾人教育一直被忽視,幾十年來,香港政府主張純粹以口語作為聾童發展語言與接受教育的方式,阻礙了聾童各方面的發展。對於怎樣通過手語輔助聾童在課堂上學習,政府既不進行研究,也沒有作長遠規劃。

 

至2012年,政府為回應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才支援香港唯一聾校「開發」香港手語;也是從那年起,才開始鼓勵聾校老師如有必要可利用手語進行教學。但也只是以手語來「輔助」學習而已,未算是以手語作聾童發展語言與接受教育的手法。再者,這種隔離式的特殊教育,令聾童難以融入社會。

 

那邊廂,在融合教育政策下的聾童則面對另一些問題。據了解,現有大約300名嚴重或深度聽障學生就讀於主流學校,他們仍要用助聽儀器及單靠口語,在課堂上天天「靠估」。(「書、鼠、樹、恕⋯⋯」口形一樣,還不是要「靠估」嗎?)而每校得一至幾位聾生散落在不同的班級內,無法彼此支援,又難以融入健聽的同學群體之中,欺凌和孤立的情況常有出現,對學校老師也造成壓力。

 

已有不少研究證實,教育聾童的最適合條件,就是實行「手語雙語」(即手語和口語)和「共融教育」,而香港也有大學和學校合作試行,成效顯著。研究發現參與共融計劃的聾童與就讀主流學校的聾生相比,學業成績、口語能力、心理及社交發展都較優勝。

 

雖然此共融計劃獲學生及家長支持,又得到國際聾人教育專家高度評價(2)不過,因缺乏資金,這計劃的小學部於下學年若要繼 ​​續為從幼稚園升上來的小一聾生提供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恐怕相當困難了。九月即將開學,原本得到共融學習機會的聾童只好升往聾校,再次被主流社會隔絕嗎?還是,被分派到主流小學,變得孤獨地「估估嚇咁學」?而就讀於主流學校的幾百位聾童,又何時才能得到課堂上的手語支援呢?政府何時才願意按《殘疾人權利公約》要求,訂下清晰的發展藍圖,為聾及弱聽學生提供無障礙的學習環境?

 

「雖然我是聾人,但原來我並不比健聽的人笨。原來我也可以好好地學習,原來我並不笨。」我聽過一位聾生轉到手語雙語共融班後,有此發現。

 

教育政策影響的是一個人的一生。聾童沒有智力問題、學習能力不遜於健聽學生,他們也可以自信地好好學習,所需要的是一個平等學習機會。

 

--經作者許可轉載--

 

作者黃海恩簡介:

香港教育工作關注組,前中學教師,育有兩子。投身學生福音運動多年,因著聾人子女(CODA, Child of Deaf Adults)身份,開始關注聾人教育問題及聾人社群需要。現於中國神學研究院,修讀道學碩士課程,時刻尋問何謂「道成肉身」的福音。

 

注:

1)1880年第二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何以有這個禁用手語學習的主張,原來又是另一個與「篩選」有關的故事,詳情可參。

 

2)這計劃名為「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是由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8月獲香港賽馬會撥款而開展,盼透過言語治療師、手語雙語教師、聾人導師及主流學校教師的合作,為聾健師生營造共同融合的雙語教學環境,促進雙語發展和提高學習成果。可參閱。

 

3)「聾人力量」是香港聾人自發組織,宗旨是:(一)爭取聾人權益、(二)爭取手語的地位、(三)團結各方聾人朋友、(四)宣揚聾人語言、教育、文化與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