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習一般語言如國語、英語,可分為聽、說、讀、寫,四大主要部分。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從最初不斷的聽,並與情境產生記憶連結,再由模仿衝動的本能開口說出,牙牙學語,藉由聽與說的互動中,矯正發音,是為聽覺語言。

  等到再進一步開始學習圖片、符號和文字時,例如中文造字六書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分視覺符號、聽覺符號與綜合符號,表示形、聲與意,進入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綜合。到了學習讀和寫的階段時,因讀和寫的能力在人類大腦中,都是在語言區和聽覺中樞運作,所以又進入聽覺語言。隨著人的聽覺中樞循序漸進的開發運作,而發展出深奧的語言能力。聽覺中樞對於學習語言,有關鍵性的影響。


  聽障朋友由於從小聽力障礙,使得學習語言的管道,變得模模糊糊。如果一位聽障朋友從小就熟練手語和讀唇語,由於手語和讀唇語都是視覺語言,靠視覺傳遞而不靠聽覺,因此必然練出銳利的眼神,但是整個聽覺中樞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大腦許多的一般性潛能,無法開發出來,語文能力因而不佳。例如閱讀速度、閱讀效果等閱讀能力可能受限。


  事實上大多數約九成的聽障朋友仍有殘餘的聽力,如果在兩歲以前,配戴助聽器,盡可能的適應助聽器,練習多聽聽。配合環境,由家長介紹並說給小朋友聽,如公園的花草樹木、盪鞦韆搖搖搖、洋娃娃抱抱、摸一摸等等,不同的情境印象有不同的聲音詞彙記憶,以聽聲音來學說話,這就是「聽覺口語教學」。


  「聽覺口語教學」不同於「口語教學」的是將重心放在殘餘的聽力訓練上,發音練習其次,使小朋友不但能開口說口語,並習慣性的注意聽,隨著成長,聽覺中樞可以持續發展,使語文能力逐年加深。


  聽覺口語教學,有漸漸成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甚至取代手語的趨勢。手語是最重要的聾人文化,既使聽覺口語教學漸成氣候,使聽障者的教育回歸主流,仍不應捨棄手語,手語是第一語言,是母語,其他以聽覺學習的,如國台語、英語或是日語等外語,是第二第三語言,相輔相成,聽障者才有機會學習完整的視覺語言、聽覺語言與綜合語言的能力,使腦部發展最為完備。


  如果從小聽不見,問題不僅是聽覺障礙生活不便,更有腦部聽覺中樞和語言區發展不良等問題,智能發展可能受限,情緒和人格的形成也必然受影響。


  因此,聽障者因聽覺不良,學習語言的過程,必然比聽人辛勞。正因為如此,更不可偏廢手語、讀唇語等視覺語言。


==============================================================


相關問題


1)我已經長大了,而且聽力正常,所以我不可能會成為聽障者吧?
答:不論是小孩或是成人,每個人都有成為聽障者的危險。因為造成聽障的原因,除先天性遺傳、胎兒時期受傷外,很多是由於感冒或游泳引起中耳炎化膿所導致的。此外,噪音也是聽力的剋星。

(2)常聽人說「聾啞朋友」,是不是表示聽障者也一定是啞巴?
答:聾和啞是由不同的器官受到傷害引起的,所以聾不一定啞,啞也不一定聾。聽障者雖然聽力影響到語言的學習,但是只要有好的訓練和教導,聽障者也可以開口說話。因此以後若看到聽障者,千萬不要再叫他啞巴。

(3)我不會手語,可以和聽障者溝通嗎?
答:不只是手語才能和聽障者溝通,紙筆、說話的嘴型、表情或是動作,一樣可以成為溝通的媒介。

(4)和聽障者說話,是不是需聲量加大,他才可以聽得比較清楚?
答:和聽障者說話,清楚是最重要的,大聲說話不見得有幫助。尤其是對都著助聽器的聽障者,太大的聲音會使他很不舒適。

(5)聽障者戴上助聽器,是不是就可以和一般人聽得一樣清楚?
答:助聽器是輔助用具,它能放大聲音,使聽障者比較容易聽到聲音,但是不一定可以聽得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