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丕宇

 "我從小就渴望說話,我一直期待著能有奇蹟出現。"這是一位聾啞人在他的木雕作品《真言》旁邊題寫的兩句心裡話。對於聾啞人,真的能有奇蹟出現嗎?

 今年五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推出了一百多件木雕作品展,這是題目為《無語的心聲》二十八位聾啞學生的作品展。奇蹟真的出現了!他們的作品因其大膽而本真的表現、鮮明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所彰顯的藝術品味和審美價值,不僅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肯定和好評,也受到了美術界的關注。

《一》


 面對這些木雕作品,我們會感到強烈的震撼。這種震撼力不僅來自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強烈的原創性視覺語言、自由大膽的直覺式表現方法,想像力豐富的內心意象給我們的視覺衝擊,而且來自作品所表現出的本真的心靈世界和真誠的精神力量。-般人認為,聾啞人因聽覺和語言表達方面的障礙,從外部世界接受的知識和信息比常人少得多,他們的文化和心智水準也不高。但展出的作品向我們展示的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如此地豐富,涉皮面之廣令人驚訝。有充滿哲理性思考的作品,如《源》系列等;有表達聾啞人特有心曲的作品,如《我心中的話》、《我們這群人》、《真言》系列等:有表現他們對社會生活深切關懷的作品,如《玉米》系列等:有彰顯人的生命意識的作品,如《人體與語言》系列、《靈魂的心聲》等;有講述他們心中的故事的作品,如《家》系列、《慈嘻》和《將軍》等;有再現他們冥想中的鬼神形象的作品,如《騎在牛背上的印度神》、《三個餓鬼》等:有表達他們關懷生態環境和宇宙世界的作品,如《魚》系列、《天外來客》等;還有主要傾向於形式語言探索的作品,如 《粗中粗》系列、《悟》、《殘》等:...當然,為數最多的還是表達他們對生活、對外部世界的內心感受的作品,如《真誠面孔》系列、《良心未泯》、《小女人》、《奇怪》、《幻想》、《有陽光的日子》、《喊》、《快樂的線》

picture

 觀看這些作品,首先感到的是-種精神的震撼。這種精神的感染力,來自這些聾啞學生真誠的內心感受、本真的生命意識、強烈的心靈吶喊,是他們人性真實和人格力量的體現。聾啞人的言聽障礙,這使他們的心靈較少受到社會的污染,保持著純潔的本真。另一方面,言聽的障礙使形象感悟能力異常發展,對外部世界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悟性。而受到生理障礙壓抑的生命意識和生活渴望,又使他們豐富的心靈感悟強烈地尋求著釋放的機會,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他們的精神世界並理解作品的內涵: picture
 《源》陽光、雨露、耕耘。靜靜地、有節奏地生成美好的大自然。
 《天下佛》天堂、地獄。巨大的古錢幣上躺著一具乾屍。物欲、心性、佛性。
 《人體與語言》人體美來自人類內心不可遏制的動力,與生俱來,是人類精神的創造。
 《天外來客》木雕來源於生命,我可以自由地創造一種夢中都沒有的天外來客。
 《玉米熟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魚》魚在水中的自由。水資源的破壞嚴重,魚和水都面臨生存的危機。
 《良心未泯》人生眾相呈現眼前。
 《我心中的話》一一我用線條來表達自己的身世。

 這種反映心靈力量的思想深度,使作品的精神感染力得到了強化,並且超越了聾啞人的獨特視角和精神侷限,而具有了普遍意義。不僅他們對杜會問題的關注、對生態環境的關懷具有現實意義;他們所表達的生命意識、心靈吶喊,以及對外部世界的內心感受,也與常人有著相通之處。因為 "藝術創作是人類本能精神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人在同外界接觸、交流的過程中醞釀產生的-種精裨活動。"這種精神內涵,正是它們所以成為具有品味的藝術品,而非裝飾木雕的根本原因。

 這些作品在造型語言上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這種視覺衝擊力極大地強化了作品的精神感染力。甚至單就其表現語言的風格而言,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原創性語言。這些作品時,充滿了神秘、樸拙的形象和圖案,具有濃厚的神秘感及許多對既成藝術語言的借用,例如:原始藝術、非洲藝術、大洋洲藝術、中國民間藝術、貴州木雕、甚至西方現代藝術。可是,追蹤這些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的背景,很多人入學前並未專門學過美術,因此不可能對當地民間藝術之外的藝術形式有較多的了解和積累。在校的學習和創作中,指導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內心的直覺感受,同時,又明確地禁止學生模仿甚至借鑑既成風格,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些木雕作品中處處表現出他們的原創性語言。這些原創語言,主要源於聾啞人特殊的心理、生活經歷、對形象的特殊感悟能力和樸素的藝術觀。作品《我們這群人》中佈滿了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眼睛。這是從聾啞人主要用眼睛接受外部信息這一特殊經歷來提取出的表現語言。作品《真言》正中坐著一個雙手合十的人,周圍有序地排列著人頭像。他們全部大睜著眼睛,嘴巴卻由緊閉逐步推演成大張,彷彿他們要對世人訴說,要對世界吶喊。這種原創語言源於其特殊心理並表達了他們真誠的 "內心的吶喊"。在作品《玉米系列》中,被作為一種形式語言而運用。在《快樂的線》這個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突兀排列著的手指。而在《人體與語言》系列、《真誠面孔》系列等許多作品中又可以看許多凹凸的圓點,和或用鑽空的圓孔排列的點陣,或用釘入小木棍排列的線行。這些原創性語言,使木雕作品具有了獨特的風貌和成熟的深度,從而成為有別於任何既成藝術的獨立作品。 picture

 第二、意象式表現。是形成他們作品獨特語言風格的根本原因。將基於直覺感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意象用圖象的方式即興地表現出來,他們的作品在性質、風格、技法等方面有著某種相似性,如強烈的主觀意味、濃厚的感情色彩、非模仿性圖象、奇異的想象力、無拘束的表現手法、簡潔而粗拙的雕刻技法等等。同時,其所表達的精神內涵和情感體驗是現代社會的,所運用的語言也有著聾啞人獨特的原創性,因而與一切既成藝術有著本質的區別。

 聾啞人何以具有這種直覺意象式的感知和表達方式?聾啞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主要靠眼睛觀察,他們的交際語言是手勢語。以眼睛觀察世界並獲取外部信息,使他們具有了超常的視覺敏銳和感知能力,能從別人的眼神、表情、口型、動作等方面感悟到豐富的意味。這種感悟能力用於視覺圖像的表達,就具有了超乎常人的表現性,實質上是對感悟後的心象的表達。聾啞人的手語,使每個概念都對應著一個特定的形體動作。許多抽象的概念均需用形象比喻的方法表達,這更強化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啞語表達時,主要是一些 "概念"的連綴,具有跳躍性,這也給想像留下了豐富的空間。富於想像力,善於把某種感受或思想轉化為富於直覺性的視覺形象,是聾啞人特有的思維習慣。他們借用造型藝術語言表達內心世界、情感世界和視覺感悟,並且是近乎本能地採取了直覺的、意象的或符號的表達方式,作品呈現出主觀意味的、誇張變形的、強化特徵的、具有形式感的、甚至是圖案化的面貌。比如《門》作者表現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件"一一 "門上爬著兩個大蟲子,在吃糧食"。如此簡單的內容,被幻化成了如此豐富又具有形式感的圖象符號。對於作品《戰與忍》作者所要表現的是他心中的一個 "故事"一一"將軍命令士兵拿刀殺動物和對手,其它的士兵站在旁邊對將軍非常的不滿與憤慨。"該作品將富於情節和過程的內容用圖象象徵式的方法作了簡潔的表達,同時,又用圖案化的手法作了繁複的精雕細鑿。

 從這兩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聾啞人特色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方法。使他們的木雕作品呈現出原創性的直覺感、神秘感、形式感和現代感,成為獨具價值的作品。 picture

 第三、系列性探索。系列性是一種極具現代性的方式,更是一種獲得深度表現的創作方式和形成個性語言的探索方式。大部份作者對自己的選題都進行了系列性的表現。這方面比較突出的作品有《人體與語言》系列、《源》系列、《玉米》系列、《真誠面孔》系列、《家》系列等。比較有特色的還有《真言》系列、《花生》系列、《魚》系列、《快樂的線》系列、《靈魂的心聲》系列、《活生生》系列等。這種系列性探索,深化了個人對表現語言的探索,使表達具有了強度和力度,並呈現出比較鮮明的個人風格。因此,這些作品是比較成熟的藝術作品。

 綜上所述,這些聾啞人的木雕作品既具有強烈的精神感染力,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是成功的藝術品。它們是真誠的心靈的藝術,是真摯的情感的藝術,是真實的表現的藝術。

《二》


 一、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藝術教育目標,探索特教新模式

 對於像聾啞人這樣的有言聽障礙的殘疾人,很多人認為他們的智能甚至其自身的潛能也是比常人低下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它將導致對聾啞人的教育滯於淺表而埋沒人才。對於聾啞人教育的另一個錯誤在於,人們往往以健全人的觀點來看待他們,培養他們,因此滿足於套用一般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忽視(或否認)了他們有著和我們一樣的具有多種發展可能性的素質,更忽視了他們可能具有的特殊才能和因言聽障礙及而發達起來的某些方面的潛能。

 聾人,特別是未記事前就致聾的學生,往往有著驚人的創造力。特教所缺少的是一種靈活多變的真正適用於聾人的特殊的教育方法。一且聾人有了同等受教育的機會,如果條件及其它因素都是如此恰到好處,特別是教師的正確引導能挖掘出學生的極其豐富的創造力,那麼,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把學生培養成創造型的藝術人才,對於特教而言,不能不說是觀念的革新和教學目標的轉變,它要求相應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即開發型的。靈活多變的真正適用於聾人的特殊教學方式。 picture

 二、建立自信心,激發學生自身的創造力

 要對聾人進行開發式的藝術教育,開啟出他們的創造天賦,把他們培養成創造型的藝術人才,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周寧說:「當面對著一群與能說會道的人有極大差異的學生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怎樣把 自己當做一個聾啞人,最 大限度地去體會他們的心態,在這裡,拋棄以往的 "經驗主義"、"教條主義"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以便進入一種不分彼此親密無間的最佳創造境界。並且解放學生的思想,把他們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在短時間內開發出來。」

 聾啞學生,特別是後天致聾的學生,其幼年有著和常人基本相同的心智素質條件和多向發展的潛能:在其成長過程中,語言障礙又使其具有超乎常人的形象記憶力、感悟力、想象力相表達欲望。但是,由於與人交往的障礙,也由於社會偏見所造成的負面作用,他們一般比較自卑、壓抑,其心智和才能的發展均受到了一定的侷限,他們的創造力亦近乎泯滅。

 因此,開啟聾啞學生的創造天賦,首先要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價值,樹立自信心。聾啞人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觀察力能夠憑藉自己的直覺,敏銳地觀察到別人不易發現的東西。而且純真的內心世界都會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周寧認為要使聾啞學生走入創作境界,建立良好的心態,堅定的自信心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前提。把學生的創作欲望煽動到一個極佳的創作狀態。對於學生在創作中的設想、草稿、小樣等,從不給予否定,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發展,去挖掘每一幅作品的深度。尊重每一個按照自己主觀意圖去創造的學生,鼓勵他們標新立異以促進極具個性的造型語言的形式,並鼓勵學生們在創作過程中去發現一些偶然的即興的東西,以此來衝破各種條條框框對學生的直覺和創造力的束縛。

 以上種種,無不以解除束縛,開啟學生創造性潛力為目的,這正是抓住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根本。教師應該做的是不拿自己的一套觀察模式和表現方式強加於學生,而是時時刻刻注意糾正學生中徒有虛表的空洞模仿,挖掘學生真正的觀察力,幫助學生在創造過程中把感覺與情感交融在一起,鼓勵學生恢復到最本性的創造狀態中,從而進一步在主觀的造型活動中發展自身的才華和氣質。 picture

 三、不以學院派教學常規為權威,敢於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創造型人才,還必須有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方面,周寧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在木雕教學中他將木雕作為展示聾啞人自身的試驗性材料,作為其教學探索的實驗田。

 綜觀其方法,關鍵是圍繞培養創造型人才這個根本,敢於打破陳舊觀念和常規經驗,打破學院派教學模式,積極從事探索嘗試。

 在素描教學中,他引人了 "創造"和"表現"的觀念,他要求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視點,敏銳的直覺去真誠地描繪自己的感受,要求出手即創作,而不要受透視法則、構圖法則 、形體關係、黑白灰關係等的束縛,無所顧忌地把自己潛在的能量釋放出來,並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語言。為了打破傳統素描概念和方法的束縛,他經常有意擺設一些隨意、無形的靜物;還把顏色、材料等作為手段引入素描訓練,並強調技法的多樣性 。 "循規蹈矩的東西恰恰是我在授課時極否定的"。這種觀念在周寧的教學中表現得極為突出。他認為範畫往往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典範而產生惡劣的影響。當學生接受範畫後所進行的創造,都或多或少受到範畫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所有學生的創造力逐漸喪夫,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個人(或少數人)的好惡為標準的審美情趣。在教學和學生創作時,他明確反對學生的臨摹和模仿行為,甚至限制學生參看有關的圖書資料。 picture

 另一方面,他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去感受世界、觀察世界,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東西,並展開充分的想像,進而把每個不同於他人之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同時,他經常提到的是一些潛意識的東西,是許多與宗教及神學、玄學有關的事,往往給學生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以促進極具個性化造型語言的形成。

 他還讓學生去塑造自己的夢境,用這種方法來訓練學生對捉摸不定的事物的表達,特別注重自身創造性的培養。對於學生來說,一談到搞創作,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和見過的畫面或書中的情節相聯繫,或者首先想到雕塑的形式、技法、材料等等問題,周寧認為,極佳的創作狀態就是要有一個全新的木雕概念,拋棄雕塑中技法、構圖等一些造型因素。

 讓學生完全是一個空的狀態,剩下的只是創造的欲望。這種要求的根本,旨在讓學生擺脫外在知識的束縛,以內心的創造衝動為主導,進入自由的創造境界。當學生找到了自己的表現主題,並操刀進入加工過程時,他才把一些常規性的知識在實際操作中慢慢地教與學生,使其在非常主觀的創造的同時,接觸並了解一些知識。

 同時,他又強調加工過程就是一個即興創造的過程,重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肯定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偏離原始想法的偶然之得,因為,從古至今,藝術創作中的偶得,往往比後天的熟練技巧更加珍貴。實踐證明,周寧的教學方法是卓有成效的,學生們無所顧忌地在木雕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真誠和熱情,在大膽創造的同時也迅速地掌握了木雕,面對聾啞學生的作品,我們讚嘆周寧的成功,他卻深有感觸地說:「一個教師給予學生的最大禮物莫過於自信心,最大的收獲莫過於挖掘出學生的創造力。我看到的不是我的功,是他們在創造奇蹟!」

 周寧從事藝術教育僅有三年時間,很多的想法也僅是初步嘗試。他的探索雖然具有特殊性,目前尚不成熟亦不系統,但是,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對於我們的學院藝術教育具有衝擊和促進作用。特別是他成功地開啟了學生自身的創造性和個性、產生了如此眾多的高品質藝術作品的教學實踐,更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的。

picture

作者為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系美術學專業講師,曾在美術專業報刊上發表多篇美術論文及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