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羅根(左)和余敏在家具廠前合影(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
余敏(前)和余羅根在家具廠生產車間鋸板(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余羅根(右)和余敏在家具廠生產車間忙碌(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余羅根在家具廠生產車間加工木頭(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
余羅根(左)和余敏在家具廠生產車間忙碌(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余羅根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對木塊進行刨光(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余羅根(右)和余敏在整理他們加工好的家具(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余羅根(左)和余敏在家具廠(11月21日攝)。現年31歲的余敏和哥哥余羅根是江西峽江縣水邊鎮的一對聾啞兄弟,10余年來,兄弟倆憑借著自己的巧手創辦雅興家具廠,撐起一家人的生活。記者在雅興家具廠生產車間看到,兄弟倆在用鋸料機切木塊,他們全神貫注,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幹擾,似乎只有木材才是他們的世界。在成品車間,兄弟倆不停地用手勢介紹各種家具,父親余振興在一旁翻譯說:“這些產品都是孩子們親手設計和加工制作的。” 因為身體殘疾和家境不好,幼年的余敏只念了3年學堂,而余羅根根本沒上過學。雖然兄弟倆聽不見、說不出,但自小要強、聰明,凡正常人能做到的,他倆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平日裏,兄弟倆一邊跟著父親做木工活,一邊觀察模倣不同的家具設計,任何復雜的家具、沒有見過的款式,只要看下樣板,他們就克服困難,親手制圖、加工。 2001年,兄弟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款10多萬元辦起家具廠,如今,父親當業務員,母親負責後勤管理,他們則專門負責設計和生產。由于兄弟倆在家具行業方面獨到的攻堅破難能力,家具廠接到越來越多的訂單,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一家人的生活也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原本以為兒子是生活的負擔,現在卻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余振興欣慰地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