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聽懂了什麼? 













Tina Lee(語言治療師) 
 






07/13/2004 





 譯者: 林佳昕

Tina Lee----小檔案

美國合格語言治療師
美國Montdair State大學碩士,專攻溝通異常
美國James Madison大學學士,專攻語言治療及特殊教育

九月份,在基金會台北總會所舉辦的家長座談會中,基金會語言治療師---Tina Lee老師藉由生動活潑的方式,和家長們分享、討論孩子的語言發展經驗。以下文章為此次座談會的重點內容,願與讀者共享:
 當您遇到以下的狀況時:您能了解孩子到底是真的聽懂了您說的話,還是他/她只是利用情境提示﹝例如手勢或眼神﹞,讓您認為他/她已經聽懂了您說的話?

您把外出要用的袋子和雨傘放在一起。您穿著一件外套,站在門邊。您對孩子說:『把鞋子穿上。』孩子就把自己的鞋子穿好。他/她到底是真的聽懂了您說的『把鞋子穿上』這句話,還是他/她是因為觀察情境而做出了反應?

您在和家人玩球﹝互相丟球接球﹞。您看著孩子說:『把球丟給爸爸。』然後眼睛看著爸爸,並指著他,您的孩子就把球丟給了爸爸。他/她到底是真的聽懂了您說的『把球丟給爸爸』這句話,還是他/她是因為您的手勢而知道該怎麼反應?

您在廚房裡弄飯菜,孩子在旁邊幫忙。餐桌上有雞蛋、水、油、醬油、麵粉、魚、和蔬菜。您看著孩子,手沒有指向任何東西,然後說:『首先,把水倒進碗裡。』您的孩子拿起杯子裡的水,沒有拿錯其他杯子的醬油或油,然後把水倒進碗裡。他/她真的聽懂了您說的『把水倒進碗裡』這句話嗎?
 語言可以被分成兩大類:理解和表達。理解性語言,就是我們從聽來的聲音、看到的手勢、或是寫出來的符號裡得到的訊息,它是一種理解的能力。舉例來說,如果您問孩子:『牛奶在哪裡?』他/她即使還不能說出『牛奶』或『瓶子』這種字彙,但他/她也會去找牛奶。表達性語言是經由我們運用聲音、字詞、手勢、或句子,以口語或非口語的方式表達而形成的。

 當孩子學著將某些聲音和物品、動作、或想法組合在一起時,他/她對聲音、單字、和句子的理解能力,也就隨之發展出來。只有具意義的聲音,才會變成字彙。例如,孩子在很幼小的時候,常會喃喃地發出『媽媽』的聲音,但是一定要等到孩子學會,把『媽媽』這個字和他的母親連結在一起,他發的這種聲音才會變成一個字彙。如果您問『媽媽在哪裡』時,孩子會看著他媽媽:或是媽媽在房裡走來走去時,孩子會叫『媽媽』,那麼您也許就可以說,『媽媽』這個聲音已經變成您孩子的一個字彙。我們希望孩子能學會用口語和人溝通,要達到這個目標,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如果一個孩子不了解單字或句子,您只是不斷地要求他/她模仿您說的話,卻不教他那些字句代表的意思,那就像是訓練鸚鵡說話一樣,而我們在溝通時,也會製造出很多沒有意義的噪音。

 就像之前提到過的,孩子在被期待能使用語言之前,首先必須要學會了解語言。在本文一開始所描述的前兩種狀況裡,孩子可能並不是真的聽懂了您所說的話。我們常常忽略了,有很多情境提示﹝例如:您站在門邊,出門前手裡一定會拿把雨傘;或是手指著爸爸,眼睛也看著爸爸。﹞會告訴孩子要去把鞋穿上,或把球丟給爸爸。在前兩段情節中,因為孩子看到了這些情境提示或是您的手勢,所以即使您沒有說任何話,孩子也可能可以做到您要求的事。

 不過,在第三段裡,孩子就必須聽得懂您說的『把水倒進碗裡』這句話,因為您沒有給他任何的情境提示或手勢﹝比如說:把水杯推到他面前,或是看著那杯水﹞,孩子只是倚賴您說的話來聽從指示。這種只對口語理解才有的依賴,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達到的目標。孩子必須先有能力了解我們說的話,然後才有能力說或使用這些字彙。因此讓我們先回頭來看看,在期望我們的孩子說出『把書放在桌上』這句話時,他是不是聽得懂這個句子?在您說您的孩子可以聽得懂一個字或者一句話之前,記得先問問您自己:『我說話的時候,他/她在聽嗎?還是說他/她是看著我的眼睛、身體、動作,才按照我說的去做呢?我們該怎麼教會孩子真正聽懂我們說的話,而不要依賴情境提示或是手勢呢?』

 在台北的一場家長座談會上,我們討論了以下列出的"教導孩子理解的步驟"。這些步驟說明了,如何幫助您的孩子聽懂您說的話。這常常是發生在幾秒鐘之內的事,在您每天照著做個幾百次之後,就會變成反射動作了。在每一個步驟裡,最好是在有額外的輔助﹝眼神、動作、或手勢輔助﹞之前或當時就輸入語言。當您一注意到孩子的反應跟您要求的不一樣,或是他/她顯露出困惑的神情時,那麼可能就表示他/她沒聽懂您說的話。您必須繼續進行下一步,再給孩子一點幫助,讓他能夠理解。雖然需要反覆多次地練習,才能幫助您的孩子了解新字彙的意思,您還是要努力不懈......。當您看到孩子在理解性語彙﹝對新字彙的了解﹞方面有了進步,他們就會對於能聽懂口語心存感激,您也會。請記得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在各種情況下,光靠口語,沒有任何表情、動作、或情境提示的輔助,都能聽得懂別人和他們說的話。

 教導孩子理解的步驟

只用說的:例如:『去把外套穿上。外套在哪裡?你的外套在椅子上。』

邊說邊加上具指示性的眼神:看著外套說:『你的外套在椅子上,去把外套穿上。』

用說的再加上動作:指著外套說:『椅子上有你的外套,把你的外套拿過來。』

用說的再加上手勢的輔助:牽著孩子的手,走到外套那裡說:『我們要出去,外面很冷。去把外套穿上,你的外套在椅子上。』
 不管孩子是剛開始理解單字,還是已經在學習理解比較複雜的句子,我們都可以創造一個充滿溝通式互動及具有豐富語言的環境,來幫助孩子了解並學習新字彙。因為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產生交流的質和量,都直接關係著孩子的語言發展。這意味著,『您回應/說了多少』和『您說了什麼』都會影響孩子在理解性和表達性語言,以及溝通技巧上的發展。如果我們要我們的孩子學會講話,他們就會需要有人能和他們溝通及對話。您在家裡溝通愈多、語言使用愈多,您孩子的溝通和語言技巧就會發展得愈好。

 我們該怎樣去創造這個充滿溝通式互動及具有豐富語言的環境呢?觀察孩子,在有意義的日常活動及能引起孩子興趣的遊戲情境裡尋找教育機會,就可以創造出這樣的環境。創造這樣的環境,並不是要您變成一個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停地邊走路邊說話的機器人。人們在透過說話、眼神、和手勢輪流溝通的時候,互動才會產生。當您的孩子看著您,手指著某樣東西,或是把一樣物品拿給您時,就表示他/她想要和您有互動,也在等待您的回應。在這個時候,您可以把握機會,強調您正要教他的某些字彙、觀念、或句子結構,在您提出了回應後,就輪到您的孩子再回應,換成您負責聽。這種輪流的能力,在溝通和語言的發展上都是很基本的。除了參與孩子的活動和實際加入外,您也可以發展一些您知道孩子應該會有興趣的活動,但是記得,在互動時要輪流。在一整天有意義的互動行為中,就可以教孩子了解新的字彙了。

 因為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發展出流利的口語,所以他們溝通互動和理解的基石打的愈好,我們就愈接近我們的目標。每次我們花時間去進行互動或和孩子玩的時候,就是把另一個基石建築在孩子內心的語言發展上。和我們之間的互動愈積極,孩子就會愈渴望溝通,而他們也就需要愈多的機會去學習和了解語言。我們可能會認為,跟孩子玩是浪費時間,真正的學習是要等孩子上了幼稚園或小學才會開始,但這種想法和事實實在是天差地遠。您知道嗎?當我們和孩子進行互動時,我們不只是在教他們聽懂語言,同時也在教他們使用字彙或句子。我們是在為孩子開啟充滿機會的世界,讓孩子從中學習,學著和人分享想法和感覺,以及和別人相處的方式。我們幫孩子做好當學生的準備,不只是當學校裡的學生,同時也是生活中的學生。或許,再過三十年,全家一起煮晚飯的時候,您會聽到您的孩子對您的孫子說:「把水倒進碗裡面」。

***********語言發展 = 蓋房子***********

 一棟打造完美的房子須仰賴堅固的地基與砌牆才能夠站得穩固,語言發展也是一樣,必須以良好的溝通互動和理解技巧為基礎,才能讓孩子學會說話。

 孩子愈多正面的互動,孩子就愈有意願與人溝通,如此他們學習和理解語言的機會也就愈多。

首先我們必須建立起溝通互動的基礎。這些溝通互動會促使孩子去學習語言。而這個基礎是由下列所共同奠定的:觀察或開啟溝通的機會、輪替的技巧﹝等待,並以眼神接觸做為回應的提示﹞。眼神接觸在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是非常有用的提示。當某些人在注視我們時,這通常意指著他們正在等待回應。當我們看著我們的孩子,並等待一個預期中的回應時,我們就是在教他們:輪到你們回答了。這些互動發生在每天有意義的活動﹝如穿衣、洗澡、煮飯﹞與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中。

透過這些溝通互動,孩子學到如何去理解字句的意義。他們可能指出你所說的東西,或是聽從你的指示。他們一開始可能須藉由手勢或線索的協助,之後才能單以口語指示來學會字句。在認為你的孩子已理解一個字或一個句子之前,請先記得問問自己:"他/她是真的聽懂我說的話?或只是看到我的眼神、肢體、手勢,才了解我說的話呢?"


孩子會使用字句是因為他們渴望溝通。要孩子學會跟你說話,你必須要給他一個動機。如果我們自動就把東西給孩子,卻不期望他們使用任何字句時,我們就已經喪失教孩子認識這個字及孩子可以使用字彙來表達需求的機會了。我們可以期望他們在了解之後,去說/表達出這些字句。當孩子被給予許多不同語言輸入的經驗時,就能夠持續增加字的數量和句子的類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