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01-16 12:40





只有一種缺陷的孩子,容易把他們歸類,並施以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環境,但是對於一些潛在多種障礙的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對潛在障礙的孩子
提供適當協助是挑戰


社會把“特殊”這兩個字冠在這些孩子頭上。若說他們很“特別”,又有哪個孩子不特別呢?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國家對特殊孩子的分類程度,都有其粗略的部份,即使再仔細,也絕對不能像紅豆綠豆般,分得一清二楚。


只有一種缺陷的孩子,容易歸類,並施以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環境,但是對於一些潛在多種障礙的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教育部特殊教育局副總監拿汀拉希瑪加沙里解釋,特殊孩子分成兩種,一種是嚴重的生理缺陷、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他們無法在學校上課,屬於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的管轄範圍,可到社區復健中心(Pemulihan dalam Komuniti)尋求援助。


另一種則是可以進入教育部學校的學生,包括視障及聽障學生,以及有學習障礙並有自理能力的學生如自閉兒、唐氏兒、過動兒、閱讀障礙等。因此,與特殊孩子有關的部門,除了教育部,尚有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和衛生部。


特殊學校分類


大馬的特殊教育體制,分成特殊學校(Sekolah Kebangsaan Pendidikan Khas, SKPK)及特殊綜合課程(Program Pendidikan Khas Integrasi)兩大類。


前者是視障學校和聽障學校。這類學校的設立歷史相當悠久,早在英殖民時代,政府就已開始意識到視聽障學生對特殊教育的需求,而設立這類學校。後者則是附屬在普通學校裡的特殊班級,收納有學習障礙問題的學生,根據學生的需求,以不同的教學法來教導他們。他們的教育目標並不是一般的學術目標如UPSR、PMR或者SPM,而是依據他們的智力發展程度,循序漸進地學習,因此,直到結業,學術程度可能還不及同齡的普通孩子。


另外,所有的普通學校也給那些無法掌握讀、寫、算(3M)的學生上复原班(Kelas Pemulihan Khas),通常是在小學第一階段(一至三年級)的學生,採用暫時隔離教育,協助只在相關科目成績較差者給予適當的輔導及更多的督促。


特殊教育局出版的《2006年特殊教育資料統計冊子》數據顯示,開辦特殊班級的都是國民學校。至於華小,據了解全國有好幾間華小都有開設特殊班級,但卻沒有正式的統計數字。若想知道哪些華校有開辦特殊教育班,可直接向各州教育局瞭解。


記者發現,柔佛州有相當多華小開辦特殊教育班,而且日趨成熟。至於雪隆區華小,大部份教育工作者都表示,未聽聞有任何雪隆區華小開辦特殊教育班。原因可能是華小人數多和資源不足,平時已嚴重缺乏課室及師資,更何況開設一班給少於10人的特殊班級。


拉希瑪表示,目前教育部並無規定每間學校必須開辦特殊教育班,不過若發現有關地區對特殊教育的需求高,教育部將鼓勵學校開辦特殊教育課程。


自2004年開始,教育部已在原有的28所視障及聽障特殊學校及44所普通學校開設特殊學前教育班。


教育部特殊學校
為孩子找尋生存管道


特殊孩子在專為他們而設的特殊學校裡接受中小學教育,目的是讓他們學習日後在社會生存的技能,期望可以與普通教育和生活接軌。


特殊孩子群中,一部份是因身體器官的缺陷,他們通常可以很容易被辨認出來,如視障兒、聽障兒,因此能夠及早採取適當的教育方法,找尋生存的管道。


以吉隆坡峇都路視障小學為例,全校共有32名學生,校長阿末峇基和其他老師視這些孩子如同己出,對每個孩子何時入校、視障原因、脾性了如指掌。教室裡的白板干凈得發亮,教室裡“嗒嗒”聲的點字機是視障學生的學習工具,一些弱視學生所用的練習作業,是老師用複印機放大好幾倍的版本,學生以鼻子幾乎動到桌子的距離,一筆一劃寫字。


校園裡設了多個欄杆協助學生在無障礙下行走。數名新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把手摸停在校園內的校車,讓他們去感覺及想像。校長阿末峇基說:“我一直不敢換香水,因為學生已記得我的味道,當我一走過,他們都知道校長來了。”


阿末峇基透露,該校有名弱視學生在醫生的證實下,可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阿末峇基卻希望他可以留下來,他深信這名男孩在適當的教導之下肯定可以上大學,他擔心普通學校不能有效兼顧那男孩的學習進度。但是,有哪個父母希望孩子永遠呆在特殊教育環境裡呢?他對孩子的父母說,若孩子在普通學校的3個月內仍不能適應,請他們把孩子帶回來。


福利機構
提供教育與治療


痙攣孩子的問題複雜,因神經系統異常,導致引發各種因人而異的後遺症。痙攣兒在智力方面不一定會受到影響,而且有些痙攣兒雖然損傷程度高,但是若得到適當的輔具協助,一樣可以表現得相當優秀。


雪隆痙攣兒童協會這樣的福利機構,是一座銜接治療及教育的橋樑,是特殊學校,也是提供各種复原治療的中心。面對需要協助的孩子與家長,該協會會提供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也能得到學術上的培訓。該中心共有學生250人,學生年齡從9個月至46歲都有,所提供的課程包括早期療育課程、學前教育、學術教育及技職培訓。


校長再也拉惹拉南及物理治療師刁明儀鼓勵有能力的痙攣學生到普通學校上學。刁明儀表示,普通學校不應拒收痙攣兒,因為若智力不受影響,他們就算不良於行也能以工具代步。


再也表示,痙攣學生去普通學校上學最不方便的是交通,也因為不良於行,必須有人協助他們在學校進行肢體活動。


在雪隆痙攣兒童協會裡,可看到學生因神經系統問題,造成有些學生有肢體障礙或者不能清晰用言語來表達,就算智力問題不太嚴重,也須進行多種复健活動,來幫助肢體正常運用。他們有的不能牢牢地握筆,字體寫得歪歪斜斜,用餐也須花上好長一段時間,嚴重者還須要人家喂食。


帶離正常的孩子,是正途?


綜合以上兩個實況,若是實施融合教育,把特殊孩子都融入普通學校裡,那麼普通學校是否有足夠的特定硬體及軟體條件來符合特殊學生的需求呢?


要是大馬特殊教育的目標是要培育他們成為獨立的人,也可在生活上達到成功,並且為社會及國家作出貢獻的話,將來他們是否能在特殊學校以外的世界裡找到適合他們的一條路,與常人一樣享受生活,而非受到異樣的眼光呢?把他們從正常孩子中帶出來,就是最佳的教育嗎?請留意下期封面專題。


星洲日報/副刊/文:關麗玲‧2007/01/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