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顧客豎起大拇指,是洗車店聾啞工人們最開心的事。
在北京市密雲縣興雲小區路口有一個熱鬧而安靜的角落。說它熱鬧,是因為這兒有一個洗車店,每天顧客盈門;說它安靜,是因為這兒除了唰唰的洗車聲外,聽不到嘈雜的吩咐、言語的喧嘩,洗車店的員工都是聾啞人,一切都在眼神、微笑和手勢的交流中井然有序地進行著。
“正常人能做的,聾啞人也能做”
今年33歲的李玉紅是洗車店的帶頭人。2014年2月從黑龍江來到密雲時,她想和同樣是聾啞人的朋友馬鋼開一家洗車店。“當時考慮到洗車這個行業對於工人要求並不高,即使是聾啞人,只要踏踏實實幹活,就能用雙手養活自己。”
輾轉奔波,四處打聽,最後找到藍海汽車服務部的負責人陳蘭香。無法用言語溝通,只有靠比劃和寫字交流,起初陳大姐也不同意:都是聾啞人,怎麼與客戶溝通交流?會不會影響生意?但他們三番五次上門,一次又一次用筆寫下自己的決心和勇氣。
這份執著最終感動了陳大姐,她以比給普通人更低的價格把洗車的項目承包給了面前的這個聾啞人。
2014年3月,李玉紅的洗車店正式營業。“正常人能做的,聾啞人也能做。”這是李玉紅當時開洗車店的唯一信念。
有一次,由於沒有測量好車的高度就讓一輛中巴車開進洗車房,把顧客的車頂刮壞了,到4S店去修需要2萬多元。幾個聾啞孩子剛開始乾,哪有錢賠?陳大姐就帶著他們去給車主解釋道歉,然後托朋友幫顧客修車,里里外外折騰了好幾天。
為了減少員工和客戶的溝通障礙,李玉紅在店裡貼出了價格表、服務項目等文字標識。此外,他們還會把想要表達的意思寫在紙上,以便更好地為顧客服務。
“我在這兒找到了家的溫暖”
洗車店的5名員工來自天南海北。他們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求職的失敗,受過他人的歧視,但在這個小小的洗車店裡,他們不但有了工作,大家還互相照顧、互相尊重。
32歲的張麗麗之前在一家服裝廠做計件工,一個月只有400—800元的微薄收入。被招到洗車店後,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每天努力工作,幹完活後看到顧客給他們豎起的大拇指,就是一天中最開心的事。她用手語向記者表示:“我在這兒找到了家的溫暖。”
在這個大家庭裡,無論誰有了困難都是大家一起承擔。店裡曾經招過一個來自寧夏的聾啞女孩,李玉紅得知她的父親身患絕症,在不缺人手的情況下仍把她留了下來。可是不到一個月,女孩就接到了父親病重的消息。最終,大家湊了2000元錢給了這位萍水相逢的女孩,讓她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
“因為同病相憐,所以我知道聾啞人有多難,大家幹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希望。”筆尖傳遞過來的心裡話讓記者為之動容。
“來時去時皆無語,迎時送時有真情”
高壓水槍沖水、抹布擦乾、拋光打蠟……每一個環節員工們都認真對待,就連小小的暖風出風口都不放過,兜里永遠都裝著一把小小的軟毛刷,把每一片扇葉都擦洗乾淨。
隨著開店時間越來越長,他們的敬業和認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知道這家聾啞人洗車店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顧客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裡洗車,有時店前還會排起長龍。
“寧可多花油錢,多走點路,也要來這裡。聾啞人靠自己幹活吃飯很不容易,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實現幸福生活的夢想,也將自強與樂觀傳遞給每一個人。”家住洗車店十幾里外的金先生感慨。
“員工們也十分在乎顧客對他們勞動的評價,常常會因客戶一個誇獎的手勢而高興一整天。”李玉紅寫字告訴記者,她一定會堅持把洗車店做下去,讓更多的殘疾人能有一份工作,能證明自己的價值,能快樂地生活。
“來時去時皆無語,迎時送時有真情!”無聲的世界裡,有愛傳遞、真情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