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明日報] 2013-10-18 10:41:00

 

 

 

  眼下,每逢週末,常有一群人走進殘疾人周建波家中,打完手語,大家各自忙碌起來,不一會兒,手中就變出古香古色的竹筆筒、鏡框、小木屋等工藝品。

 

  他們是沙縣聾人手工室的成員,周建波的家就是他們的手工室。“手工室成立3個多月,我們掙了900多元,為5名聾人送去慰問金500元,還剩400多元。”沙縣聾人手工室負責人劉惠丹打著手語“炫耀”戰果。

 

  提供住家辦手工室

 

  周建波的一個倡議,誕生了沙縣聾人手工室。

 

  周建波是沙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園藝工,自幼兩耳失聰,幾經磨難後自學成才,木雕、石雕、竹雕、剪紙樣樣精通。他歷時11年創作的蝴蝶剪紙《萬蝶圖》成功問鼎“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他曾到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展示蝴蝶剪紙。

 

  一路走來,周建波深感聾人生活的無奈,因為語言障礙,沒有朋友,很多聾人常年生活在孤獨中。

 

  如何讓聾人不再孤獨呢?今年6月沙縣召開聾人座談會,周建波提出利用自己工藝美術方面的特長,組建一個聾人手工室,讓大家有一個交流思想排遣孤獨的場所。同時,教聾人利用業餘時間製作手工藝品,將出售工藝品所得存入聾人愛心基金,用於需要幫助的人。

 

  2013年6月底,沙縣聾人手工室成立了,15名聾人加入手工室。沒有活動場所,周建波把自己的家“獻”了出來。

 

  愛心匯聚變出工藝品

 

  這是一個苦行僧式的手工室。15名聾人只有2人有穩定的工作,10人是困難戶,3人是工廠臨時工,年齡最大的67歲,最小的25歲。物質上他們只要求能溫飽,而他們更渴求精神上的理解,緩解語言交流的障礙,掃除心靈深處的孤獨。手工室給了他們一個交流的平台,而工藝品則是他們愛心的副產品。

 

  手工室沒有任何啟動資金,原材料全部為下腳料。他們自帶柴刀上山砍松枝、竹枝,到工廠、垃圾堆邊尋找被當作廢物扔掉的三合板、小木棍等裝修材料……

 

  周建波的朋友蔣際峰在海南從事旅遊工藝品開發,專門給手工室寄來價值4000多元的椰製品、貝殼等半成品材料。手工室成員把這些材料製成精美的掛飾,多了一份收入。

 

  手工室分工細緻。周建波是“設計師”,其餘是“流水線”上的工人。為了手工室,周建波付出了不少:水電費、白乳膠、砂布、刀具、電鑽、工藝品配件……

 

  晚上和周末是他們的主要工作日。為了不影響周圍居民的休息,他們把拼接、粘膠等工序放在晚上進行,把打磨、切割等易發出聲響的工序放在周末白天進行。

 

  只要有空,大家就聚集到周建波家中忙碌著。家住沙縣三官堂的聾人黃阿木今年67歲,是年齡最大的。在周建波的指導下,他掌握了一些工藝品的製作技術。他打著手語說,一個人呆在家裡很孤獨,加入工作室後,大家在一起,心情也好了很多,同時,還能學到工藝品的製作技術,這裡比家還溫暖。

 

  如今,在周建波的指點下,手工室的成員做起工藝品來得心應手。“他們的創造力很強的,教了幾次,他們也會創新了。” 周建波感慨。

 

  聾人愛暖聾人

 

  松枝、竹枝、三合板等不起眼的東西,經過他們的擺弄,都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在周建波家裡,竹筆筒、木質鏡框、椰子殼項鍊、貝殼首飾等工藝品琳瑯滿目。

 

  眼下,工作室還沒有把產品拿到市場出售,只是向熟人介紹或愛心人士來參觀時,賣了900多元。錢是辛辛苦苦掙來的,他們不想讓它在手工室里呆太久,得趕緊“花”出去,因為身邊很多聾人朋友需要幫助。

 

  沙縣虯江街道聾人施慶豐家庭困難,妻子智力殘疾,今年7月,7歲的兒子發燒住院,手工室為他送去100元慰問金。9月,兒子要上幼兒園了,學費還沒有著落。手工室裡,只有劉惠丹和周建波兩人收入較為穩定,他們每人各拿出600元,交到施慶豐手中。

 

  今年8月,沙縣夏茂鎮聾人姜榮珠8歲的女兒被摩托車撞傷住院,手工室為她送去100元慰問金;家住沙縣城西的聾人吳祥兒今年42歲了,還單身,生活困難,手工室也為她送去100元的慰問金……“我們的錢不多,給個100元,表示我們的一點心意,但送出的每一分錢都是大家的血汗掙來的。”手工室負責人劉惠丹說。

 

  採訪手記:不能只是感動

 

  沙縣聾人手工室15名成員,很多是貧困戶,日子過得緊巴巴,有的甚至靠領低保度日。可他們卻能如此“超凡脫俗”,把家“獻”出來當手工室,把業餘時間掙的錢“送人”。

 

  無聲的世界裡,貧困的生活中,心中的愛卻依舊熾熱。而我等肢體正常者,此情此景,能不感動嗎?可是為什麼肢體正常者難以做成的事,那些殘疾人卻做成了?如果僅以“身殘志堅”概括,有失膚淺。就像貧困,有人因此奮發,也有人因此沉淪。愛心不需要那種理由。

 

  生活中很多事讓我們感動過。一堂講座,一場報告會也曾讓很多人淚流滿面。然後呢,大多不了了之。如一塘水漾起微瀾之後,又復歸平靜。

 

  其實,這個社會不缺感動,缺的是行動。給身邊的弱勢群體一個微笑,一聲鼓勵,一分錢,那都是正能量。

 

  沙縣記者站樂德聲文/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