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年11月04日14:16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兩聾人獲課堂手語傳譯上課不再如“坐牢”

    兩名聾人學生魏美珍(右二)與潘頌詩(右一)在香港教育學院上課時,校方聘用的手語翻譯員會實時傳譯,魏美珍稱現在上課與健聽同學無異,其它同學更樂於跟她們學習手語。(香港《明報》圖)

  中新網 11月4日電据香港《明報》報導,香港兩名全失聰學生魏美珍和潘頌詩,獲香港教育學院贊助,安排課堂手語實時傳譯,令聾人上大學的願望成真。

  魏美珍說,過去曾在大專進修高級文憑,在無手語支持下不知教師講課內容,只靠看書攻讀,壓力大得晚晚失眠。她形容,“沒有手語翻譯時,上課像'坐監',即使從小就很想讀大學也不敢多想這件事”。

  天生失聰的魏美珍,過去在啟聾學校讀書成長,學習未遇到太大難題,並堅持靠自己獨立生活。她說,自小若遇到有別人質疑她“不是正常人可以怎樣生活”,她便通過手語翻譯,“我們智力沒有問題,能夠獨立生活,只是希望得到一個公平的學習機會,只要有手語翻譯,我們在學習上和健聽同學沒有分別”。

  讀設計每堂錄音家人謄寫

 

  不過,她升讀大專念設計時,校方沒提供手語傳譯,她又無法錄像每堂課再翻譯,唯有先錄音,然後請家人寫出謄本。魏美珍又指自己也用了很多不同方法學習,甚至借用父母及兄姐所有家人的圖書證,到圖書館把有關設計的書都藉回來,笑言大專能順利畢業全靠借回來的一大堆設計書。

  香港教育學院斥資6位數請實時傳譯

  艱難的大專學習經歷,令美珍以為無法達成大學夢,擔心就算有大學取錄,也不會有手語翻譯服務。不過,美珍後來輾轉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並到小學擔任助教。她幸獲得研究中心上司鼓勵,令她下決心報讀教育學院的兼讀課程,上司更承諾若教院無法安排手語翻譯,會為她提供義工。

  結果她不但獲教院取錄為兼讀制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課程,在今年9月起成為大學生,更獲教院支付6位數字費用,資助她和另一位全失聰同學、39歲的潘頌詩,讓兩人的課堂皆獲實時手語傳譯。

  開學兩個月,魏美珍及潘頌詩都表示已適應教院的學習,上課時有教院聘請的手語翻譯員且可以錄像,教師更會預早把教學內容上載至網上,方便翻譯員儘早準備。美珍感嘆,長久以來聾人就讀主流學校時一直被灌輸“使用手語不好”的概念,從沒想過能於教院得到這樣的安排。

  潘頌詩說以前在美國念大學,當地早於10多年前,大學已會為聾人在課堂安排專人將教師的話實時打出來,聾人在美國可以擔任任何職業。頌詩盼望有天香港亦能一樣,社會給予聾人公平學習機會。

  盼畢業後教共融班

  美珍表示希望畢業後可以教授“共融班”,認為這樣的教學形式才能令聾人及健聽學生真正共融。她指以前很多人會認為聾人讀書“無用”,但其實聾人也應有最基本的學習權利,她希望成為教師能夠幫助更多聾人兒童,即使教席難求亦不會放棄。她眼中的理想世界就是聾人亦能擁有平等學習機會,和健聽學生站在同一起跑在線。

  據報導,《明報》記者與聾人做訪問,整個過程都需要手語翻譯員幫忙。記者一邊發問,翻譯員一邊做手語,兩名受訪女生以手語回答時,翻譯員亦同步口述給記者聽。記者曾擔心通過手語翻譯要花較長時間溝通,但訪問開始後發現沒有問題,如兩名女學生所言,只要有手語翻譯,她們與健聽人士沒有任何分別。

  訪問中段,魏美珍回想舊事不禁邊做手語邊哭,翻譯員亦被感動,邊轉述邊流淚,恍如訴說自己經歷一樣。這幕看在眼裡,在場者亦激動起來。

  最接受“聾人”的稱呼

  記者問兩名女學生喜歡別人怎樣稱呼她們,是“聽障人士”、“失聰人士”,抑或“聾人”時,答案出乎意料,原來她們最接受的是“聾人”,她們認為這確是她們的身分。在聾人文化中,她們反而不明白為何自己沒有智力問題或障礙,卻會被喚作另外兩個稱謂。

 
 
【編輯:溫雅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