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樂施毅行者將於本月15日一連3日舉行,有一班視障及聾啞人士,取其「盲」、「聾」諧音組成「猛龍隊」,首度挑戰這個100公里長征賽事,藉此宣揚殘疾人士亦能平等參與社會。他們更度身訂造「拖拉機」戰術,由其他隊的健全組員幫忙開路,聽障隊員則在後方幫助將失明隊員推上斜坡,更會抓緊前面隊員背囊形成「火車鏈」,避免跌落懸崖。
毅行者健兒要在48小時內走畢全長100公里路程,當中翻越20多座山嶺。13歲起完全失明的「猛龍隊」成員吳儉榮表示,隊中尚有一名視障及兩名聽障隊員,屆時將與另一隊有健全及盲聾隊員各半的「猛龍共融隊」,以及健全隊員組成的「飛龍隊」,一共12人「拍住上」,期望最終以36小時走畢全程。
傷健合作「火車鏈」上山
為克服陡峭路段,「猛龍隊」特別定下「拖拉機」戰略,由健全的隊員帶頭開路,負責拉失明隊員上山,聾啞隊員則在後方幫忙推動,被「拖拉」對象之一的吳儉榮笑言,隊中尚有一名完全聾啞的隊友,正職是馬會照顧馬匹的馬伕,對拉馬早習以為常,而後方推人的隊員要消耗較多體力,因此他被下令要減磅。
行山練習拗柴 怕上報不報警
「猛龍隊」今年3月開始每周行山練習,過程險象環生,吳儉榮曾兩度在斜路較多的赤徑「拗柴」,「有一次痛到要咬住隊長肩膀」,卻因怕上報章頭版而不敢召飛行服務隊,寧可忍痛走6、7公里路出去求醫,「殘疾人士行山拗柴,一定會被放大件事」。吳儉榮稱,馬鞍山一帶路段懸崖甚多,他們會全程拉住前方隊員的背囊,避免跌下山。僅有一成視力的隊員郭琼稱,沒辦法經常組隊行山,因此行樓梯練膝頭,現時隊員每星期行樓梯至少5次,每次行35層,藉此鍛煉關節。
另一隊員吳立康在年少時一次踢足球後腦着地受傷,自此失去聽覺,走路也會失衡跌倒,無法再打球踢球,熱愛運動的他坦言極不甘心,更決意嘗試不同運動,今年首次挑戰行毅行者,「如這次不成,可試另一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