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學二年級,當我第一次戴上助聽器,聽到家中魚缸的流水聲,我才重新認識環境,找到失去已久的聲音世界和自信。」
桃園國立陽明高中美術班三年級學生朱映蓁,昨天在模範聽障老師選拔會上,說出聽障生的心聲。她說,透過數位助聽器,現在很多聽障生都能聽到聲音,連學外語都沒問題,像她就已通過全民英檢中級測驗初試。
但因複試聽力測驗是錄音題,考場雜音多,她聽得很吃力,沒有過關。她建議英檢應針對聽障生,找人報讀題目,聽障生兼看唇語,應試更無礙。
她還抱怨,現在很多國立大學外語等科系都不開出身心障礙甄試名額,讓她想讀都沒機會,她認為大學應開放聽障生申請入學,了解他們有無能力,再拒絕還不遲。
朱映蓁說,她小時候平衡感不好,走路常跌倒,醫師誤診是好動,沒發現是聽障,直到她六歲,媽媽帶著她到英國牛津大學陪爸爸讀博士班,她和妹妹上當地小學,妹妹很快就學會英語,她卻學了一年還說不出口,老師才發現有問題,建議她爸爸帶她求診,診斷出她有聽障,後來英國政府送她一副助聽器,她開始聽到魚缸流水聲、窗外鳥叫聲等從未聽過的細微聲音。
朱映蓁的巡迴聽障老師、全國教師會特教委員會副主委廖玉滿指出,國內聽障教育已改善很多,但升學、考試仍多所設限,很多大學教授仍以為聽障生無法治療,上課聽不到聲音,拒絕開放甄試名額,對聽障生很不公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