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覺障礙者受限於聽力障礙而逐漸發展以視覺為溝通的途徑,經歷人類歷史長期的醞釀,而發展出獨特的聾人語言,手語系統。
手語含有手指手勢、臉部表情、嘴部的動作、手的姿勢、手的方向性等;手語具有語形、語法、語意、語用,故手語亦為一種語言。
手語為聽障者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即手語是學習來的,非天生便會使用的。 聽覺障礙者運用手語,與一般人使用口語不同,自然形成手語交談的群體。
聾人(擅用手語者)喜歡與聾人在一起用手語聊天開玩笑,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情感,並由此獲得一些資訊。
由於使用語言媒介不同,一般人不瞭解聾人,外加一些社會新聞,往往把聾人描繪為特殊犯罪集團,因而使一些人生誤解,從而疏遠聾人。其實聾人與一般人一樣,大多數聾人均循規蹈矩,努力工作。某些企業雇主,擔心聾人「不便溝通」,而不願錄用。但也有的單位,與聾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相處之後,就覺得聾人雖然耳聽不見,不會說話,但可以用筆談來溝通;在工作中,又覺得聾人心靈手巧工作踏實,耐勞肯幹,因而從「勉強用」到「可以勝任」,再到「你最好幹下去,別離開」(註1)。
手語是聾文化的表徵,如碰面時便微笑招手,聾人默劇、舞蹈、魔術等,有手語伴隨,都屬於聾文化範疇。聾人透過戲劇、電影、電視的影像與字幕,獲得資訊的機會。此外,聾人愛好體育活動、繪畫、攝影、集郵、旅行等。聾人聽不見,但視覺敏銳,善於形象思維。總而言之,聾人揚棄聽覺,依賴視覺生活,以手語為主要溝通途徑。聾文化,就是手語文化的表彰。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