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在香港推廣手語工作,仍要克服手語翻譯員不足、手語打法不統一的問題。

 

據傳媒報道,有聾人與家人發生爭執後,因到場警員無法以手語與他溝通,於是將其送往醫院急症室;但在醫院又因沒有手語翻譯,雙方產生誤會,結果該名聾人被送到專治精神病的青山醫院。留院七日後,聾人被僱主視為無故曠工而遭解僱。[1]

現時,香港並非沒有手語翻譯員,但登記冊上只有50多人。[2]另外,在融合教育政策下,大部分聽障學童進入主流學校上學,鮮有機會接觸手語,聾人學校現時更只剩一間。懂得手語的,尚且會被誤會,如果有一天手語消失了,聾人的世界會變成怎樣?

全港聾校僅剩一間

手語是聽障者的溝通方式,過去十數年,香港聽障人士數目一直有增無減。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聽覺有困難人士[3]由2000年約7萬人[4],大增1.2倍至2013年15.5萬人[5],升幅超過同期整體人口增長(76%)。[6]在逾15萬名聾人及弱聽人士中,只有3,900人(2.5%)懂得使用手語,當中近九成人表示「經常或間中」會使用手語。[7]

說起香港的手語發展,要追溯至1935年的一所聾校,當時聾童之間自然衍生出一套手語打法;及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聾校數目逐步增加,部分引入南京、上海一帶的手語,直接推進了手語在香港的發展。[8]

不過1970年代起,助聽器逐漸改良和普及,政府亦開始推行融合教育,聾校接連關閉,到目前只剩一間聾校(路德會啟聾學校)[9],學生接觸手語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10]

缺乏手語輔助 聾童學習成效受質疑

現時提倡的融合教學政策,是讓聾童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再送他們到主流學校,讓聾童融入健聽的世界;唯有嚴重或深度聽障的學生,才會入讀為聽障兒童而設的特殊學校。[11]

2015/16學年,共670名聽障學童入讀公營主流中小學。[12]他們當中部分人需要透過讀唇了解老師授課內容,卻面對不少困難。例如「美國」和「蘋果」兩個詞語的讀音口形分別不大,僅憑讀唇聾童可能較難分辨文字意思;遇到課本中長篇文章,只用口語授課恐怕亦難令聾童理解。[13]

雖然聽障學童可以透過助聽器的擴大聲音功能運用剩餘的聽力,但助聽器仍會受距離限制和噪音干擾,上課時學校的環境噪音、老師授課時在課室來回走動,都會令聲音變得模糊不清,忽大忽小。[14]要確保學生接收到清晰的聲音,學校可配合使用無線調頻系統(FM機),但有關注團體指,不少學校老師並不會使用FM 機協助授課。[15]

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手語及聾人中心)在2007至2010年進行的一項評估發現,42.9%在主流學校就讀的聾童或弱聽兒童,出現嚴重的語言發展遲緩,一個六歲聾童只有等同一個兩歲健聽兒童的語言能力。[16]

口語、手語教學之爭

就聾人教育,一直以來的教學方針主要分為口語及手語兩大派別。[17]有研究指出,聽覺受損人士的大腦處理資訊輸入及認知的能力,與健聽人士有所不同;利用手語作為視覺語言,令學生透過視覺學習,有效促進及改善聾童的學習成效。[18]然而回顧聾人教育歷史,早年手語教學並不被重視,甚至一度遭到禁止。

1880年第二屆世界聾人教育大會(IECD)米蘭會議上通過的歷史性決議,影響了各地聾人教育和生活。當時大會認為,聾人在學習語言時,口語教學法遠比手語教學法更能獲得完整的知識;口語和手語並用的話,對讀唇、說話有不利的影響。會議之後,歐洲各國的聾人教育紛紛改用口語教學。[19]

直至2006年聯合國通過《殘疾人權利公約》,要求正視聾人的手語作為語言;兩年後,該條約於香港生效,清楚列明手語對聾人的重要性。[20]2010年,IECD在溫哥華舉行,就一世紀前在歐洲排斥手語的決議表示懺悔,並呼籲所有國家接納手語為所在國家的合法語言。[21]

消除過往對手語的誤解,手語的地位在國際間被重新肯定。雖然何種方式對聾人教育最為合適仍有爭議,但在香港,2011年發表的一篇學術文章中,有學者指手語較能幫助聾人學生理解課堂內容,也是受訪聾人心目中較佳的教學語言;亦有不少聾人表示希望手語與口語並重,老師能以有效溝通的語言來教學。[22]

手語發展:專業化 規範化 普及化

單看學業成績,共融計劃實行的手語雙語教育效果不俗,亦似乎值得推廣。但整體而言,要在香港推廣手語工作,仍要克服手語翻譯員不足、手語打法不統一的問題。例如手語翻譯員為聾人提供手語傳譯,包括法庭聆訊、求診就醫、傳譯電視節目等公共或個人服務[24],但據政府與康復機構合作設立的《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當中列載了在香港具經驗手語翻譯員的資料,包括專業資歷、工作經驗及聯絡方法等,但最新登記數目只有50多人[25],而且他們大多都有正職在身。[26]

另外,本地手語現時尚未演化出一套通用的語言,聾人社群間就同一事物的手語表達方式不盡相同[27],譬如有以方便聽障人士溝通為目的「自然手語」,亦有把文字「逐隻字」翻譯的「中文手語」方式。[28]有手語翻譯員稱,就連「可否幫助我,我想去屯門」看似簡單的一句,兩個聾人的手語打法都會不同。[29]

今年1月,有立法會議員提出將手語定為香港官方語言,而政府的回應是,現階段仍以推廣基礎手語為首要工作,使易於學習的手語及常用的時事詞彙普及化。[30]不過要推廣手語,立法只是方法之一,加強手語翻譯員的培訓、提升翻譯員的數量和專業質素、統一常用手語的格式,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現時亦有年輕網民自發推廣手語文化,例如將《祝君好》、《終身美麗》等本地流行曲以手語形式表達,上載至YouTube[31];將「好重要所以要講3次」、「洪荒之力」等潮語翻譯成手語[32],或以動畫形式介紹手語[33],吸引公眾注意。

更多人認識手語,固然有助聾健共融。但過去曾有本地社工指出,部分聾人的父母不喜歡在街上用手語溝通,擔心孩子受到歧視目光。[34]這些顧慮,實在需要手語教育以外的工作消除。耐心聆聽別人講不出的心聲,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相信是可以避免的。

1 「無手語翻譯致誤會 聾人遭困青山醫院7天」。取自香港獨立媒體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7年2月6日。
2 「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取自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6年10月18日。
3 「聽覺有困難人士」分為三類,分別為:(i)完全失聰;(ii)需要配戴助聽器情況下才能聽得到聲音;及(iii)不需要配戴助聽器。資料來源:《第62號專題報告書 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政府統計處,2014年12月,第18至19頁。
4 「香港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香港統計月刊》,2001年11月,第FC4頁。
5 值得留意的是,聽力有困難人士中大部分為70歲以上的長者,因此聽障人士數目增加,與人口高齡化下長者數目增多不無關係。
6 2000年香港整體人口為671.2萬,2013年為722.2萬人。資料來源:「按性別劃分的人口」,政府統計處,2016年8月11日。
7 《第62號專題報告書 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政府統計處,2014年12月,第194頁。
8 施婉萍、路駿怡、盧瑞華、朱君毅,〈香港早期聾人教育與香港手語源流的關係〉,《教育學報》第39卷第1–2期(2011年),頁139–156。
9 「學校簡介」。取自路德會啟聾學校網站,查詢更新日期2016年11月11日。
10 同8。
11 《如何培育有聽力障礙的子女》,教育局,2015年。
12 「審核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開支預算 管制人員的答覆(答覆編號:EDB050)」,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查詢日期2017年1月20日,第152頁;「審核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開支預算 管制人員的答覆(答覆編號:EDB150)」,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查詢日期2017年1月20日,第384頁;
13 梁智儀,〈聾人朋友為手語抗爭〉,《香港經濟日報》,2013年9月2日,C11頁。
14 「FM機對聽障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路德會啟聾學校,2011年3月。
15 「『就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聽障學生推行融合教育的困難的相關事宜』意見書」,立法會 CB(4)787/12-13(01)號文件,香港聾人協進會,2013年6月18日。
16 「香港聾人教育的現況」。取自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網站,查詢日期2016年11月10日。
17 同8。
18 同15。
19 黃玉枝,〈開啟聾人參與和合作的新世紀—第21屆世界聾教育會議(ICED)倡議的省思〉,《南屏特殊教育》1期(2010年11月),頁101-110。
20 「殘疾人權利公約適用於香港」。取自勞工及福利局網站,查詢日期2016年11月11日。
21 同19。
22 同8。
23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的成果」。取自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網站,查詢日期2016年11月10日。
24「手語翻譯經驗證明書-標準表格」。取自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站,查詢日期2017年1月20日。
25 「立法會四題:本地免費電視節目的手語服務」。取自新聞公報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6年11月9日;「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取自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站,查詢日期2017年1月20日。
26 「從電視節目設手語翻譯,看香港手語翻譯制度」。取自香港獨立媒體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3年12月27日。
27 「立法會四題:本地免費電視節目的手語服務」。取自新聞公報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6年11月9日。
28 「手搜查線:90後少女譯手語歌 盼與聽障者溝通」。取自On.cc東網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6年9月29日。
29 「手語不統一政府不支援 翻譯認可路難走」。取自On.cc東網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6年3月18日。
30 「立法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就「爭取手語成為香港官方語言」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取自新聞公報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7年1月1日。
31 「KathKathKatherine Lam」。取自YouTube網站,查詢日期2016年11月10日。
32 同28。
33 「動畫推廣手語文化」。取自YouTube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7年1月4日。
34 「動畫推廣手語文化」。取自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網站,最後更新日期2017年1月5日。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智經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王陽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