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能講話的人講話”——袁敬華代表的11年“履職故事”



2013年03月07日 17:18:38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打印


【糾錯】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張旭東、王海鷹)“我是一個為不能講話的人講話的代表。”36歲的全國人大代表袁敬華這樣向記者介紹自己。


    袁敬華是山東省夏津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學校主要為聾啞兒童提供康復和教育學習。“這些孩子聽不見、不會發聲,但他們同樣有夢想。我就代表他們來發言,講述他們的心裏話。”


    袁敬華年齡並不大,但資歷卻很老:連續三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她,加上今年已有11年代表履職經歷。


    作為從事聾啞兒童教育領域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袁敬華直言,她代表的是眾多聾啞兒童。


    從1992年在當地創辦聾啞兒童學校以來,袁敬華至今已手把手教授1000多名殘疾孩子康復訓練,學習知識,步入社會。


    學校的孩子們特別崇拜袁校長。“義務教育班裏大點的孩子都知道我能到北京替他們說話!”袁敬華笑著說,“這些孩子特別可愛,他們希望長大做有用的人,希望我把學校辦得越來越大,讓更多聾啞孩子來上學。”


    這次人代會前,學校還組織孩子們畫畫描述他們的夢想。“有的想當老師,有的願做科學家,還有的想上太空當宇航員……他們最渴望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袁敬華說。


    零到6周歲是聾啞殘疾兒童康復的黃金時期,袁敬華說,他們若及早接受幹預和康復,配上助聽設備,就能恢復聽力和講話功能,絕大部分可以獲得生活自理、學習及社會交往能力,部分還能從根本上改變殘障狀況。“而錯過這個時期,效果事倍功半,並可能使其再無康復價值而終生殘廢。”


    “不過,就現實而言,全國一些偏遠地方的聾啞兒童還得不到及時康復治療。”袁敬華語氣沉重。


    履職11年,袁敬華一直呼吁社會關愛殘疾兒童,建言國家給予更多資助。“多一點關愛,多一分支持,就能改變這些孩子的一生!”她說。


    11年來,袁敬華總計提出193份建議、114個議案,絕大多數都是民生話題,其中有幾十份建議專門針對聾啞兒童。


    2005年起,袁敬華連續多年在人代會上呼吁國家要加強資助貧困學前聾啞兒童。持之以恒的呼吁終于有了效果,國家這幾年已開展零到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工程,為這些孩子提供部分資助。


    袁敬華說,現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聾啞孩子上學負擔依然較重,幫助失聰兒童恢復聽力的耳蝸動輒幾萬元甚至10多萬元。“讓貧困家庭負擔實在太重,但目前殘疾兒童康復訓練費用並不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范圍內。”


    她說,由于殘疾兒童康復工作仍缺乏制度性保障,全國范圍內的康復專業機構較少,設施不夠完全,專業人才匱乏,救助范圍小,目前仍有不少殘疾兒童得不到及時有效康復。


    在這次人代會上,袁敬華又帶來了為聾啞兒童等殘疾人呼吁的六份建議,其中一條就是將符合條件的專業殘疾人康復醫療機構納入定點醫療機構范圍,把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聾兒電子耳蝸等急需的康復項目納入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基金報銷范圍。


    袁敬華說,這些殘疾孩子更應該得到社會關愛。“國家財力日益雄厚,財政的陽光應更多照耀在這些孩子的身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