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針對英語的「聽與說」閒話幾句。說起「聽與說」,到底是孰先孰後?這個問題不像雞生蛋、蛋生雞那麼難回答。僅舉一例,各位看倌馬上就清楚:在臨床醫學上,聾子絕大部分也是啞巴;而啞巴卻不一定是聾子。語言的學習就是這樣,要先「聽」清楚別人是如何發聲,然後調整自己的聲帶與口腔內的眾器官去摹仿。聾人由於無法接收外來的音訊,他便沒有摹仿的對象,最後也成為啞巴。當然例外也有,例如海倫凱勒天生耳聾,但是她使用手指頭去感測摹仿老師發聲時的發聲肌肉的活動,因此可以在某一程度內講話。但是她的學習畢竟也是另闢途徑來獲取摹仿的資訊。
底下再來談那麼如何著手來聽好、講好英語。首先必要的是,要參加一個發音正音班,紮紮實實的把發音及拼音法則搞清楚。發音不清楚,是很容易造成誤會的。好比來講,cancel和cancer發音若分不清楚,「取消」就變成「癌症」;再舉個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以突顯發音的重要性。在筆者第一年留學時,某個週末與友人同去吃chicken wing。店裡人生吵雜,再加上發音不准,當作者說「A “DOZEN” of chicken wings, please.」侍者瞪大眼睛說:「You want a “THOUSAND” of chicken wings?」發音不准,一打雞翅膀變成一千支雞翅膀!
雖然學好發音有些麻煩,有些不願意(喂!這是過去初一時玩的勾當;現在是小三,怎麼老是給我小鞋穿?),不過平心而論這卻是蹲馬步的基本功,輕忽不得。如果您還是百般不願意,或者面子掛不住,那麼就看看下面的比較,您就會深感慶幸!
各位回想一下,當年如何學國語及國字的?是不是左邊要寫國字,右邊要寫注音?老師們要學生記住中文的文字與發音的對照,唯有如此,因為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性(硬要抬槓的話,有啦!「形聲」字勉強搭上邊。)相較之下,在英文裡當音標及發音法則學好後,看到一個英文字,它的發音有百分之八九十就已經定下來了,不像中文需要「有邊讀邊,無邊猜中間」瞎猜。發音學得夠紮實,甚至聽到發音,就可以把一個英文字拼寫出來。過去在應付聯考、托福及GRE考試時,學生們總是要為背單字傷破腦筋,但是發音底子好的人卻是事半功倍。可惜的是,過去台灣的英語文教育側重在「英文」面,只求看得懂、能寫就好;在「英語」面是飽受忽視的,因此大部份訓練出來的學生聽不懂英文,更無從開口了。晚近幾年,這樣的弊病已深深獲得重視,也是一個良性的轉變。語文及語言是一個溝通的工具,但溝通的效率何者為快?當然是語言!它的溝通速度至少是書寫文字的五倍。因此,只重英文,而不重英語是非常可惜的。還是以投資報籌率的觀點來看待「正音班」這件事:如果它就是一把鑰匙,為您開啟往後學英語的康莊大道,怎能忽視它?萬一作者觀點偏頗,這樣一點點投入就可換取那麼大的回饋,哪有不跟它賭一賭的道理?偷雞還得蝕把米,對吧!
談完正音班後,再來談談英語如何說得好。會不會覺得英美是一個外向的民族?信不信由你,某些血液學家的統計結果說,英美血型以O型為多,國人以及日本以A型為多;因此,他們說英美是O型社會,中國和日本是A型社會,進而推論血型的差異造成民族性的差異。姑且不談這類推論是否失之於穿鑿附會,歐美人的直接了當相對於亞洲人的內斂倒是不爭的事實。反映在語言上頭,就是中文語調的平板、平鋪直述以及英語語調的活潑、鮮明的抑揚頓挫。當你了解到這種特性後,講英語時就不能繼續用平板的語氣,否則韻味(rythm)是出不來的。另外,英語有某些音是必須捲舌、咬唇、甚至是用鼻音來發。讀者試著回想一下,這類大幅度驅使口腔肌肉的音在國語裡或者是台語裡多?答案是國語多,台語幾乎沒有。因此讀者應可留意到,國語講得字正腔圓的人,英語發音也比較正確;國語有濃厚台語腔的,英語發音就較差。差異的原因也是在於這些特殊音是否能正確發出。
與前一段所提到的語調相關的是,「多少聲」的問題。這個和中英文字的一個基本差異有關 —— 中文字是一個字一個音,而一個音又隨各地方言可以有數目不同的聲。好比說,國語就是四聲加輕聲共5聲,台語有8聲,廣東話據說有10聲以上;英文則是一個字可以有好多個音節,因此會有重音的使用,使發音有所律動。至於語調上,英語只有兩種,就是直述句和尾音要拉高的疑問句。整體而言,要掌握英語的發音是遠比掌握中文發音來得快得多。外國人學中文,碰到最大的問題除了必須面對中文文字本身與其發音沒有對應關係的困擾外,對於第幾聲的掌控也是吃足苦頭。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學英語,只需注意重音以及疑問句舉尾拉高音調即可,相較之下就幸運得太多了。
最後,東方語言,不論國語、各地方言、日語、韓語,每個字都有母音(韻母)在後,因此講起來是字字鏗鏘有力,每個字都是重音;英語則是常常有子音單獨在字尾,沒有韻母跟隨,發這些字尾音就要把握「提得起」的原則,輕輕地發即可。但是對於重音音節則是要「放得下」,如此一來才能達到抑揚頓挫,錯落有緻。日本人講英文一般而言講得不好,有人說是與舌頭太短,「講不輪轉」有關;但筆者倒是認為日本人生性嚴肅,講話字字加強,有以致之。另外,印度人講的英語可能是世界上最難懂的,原因在於自從十九世紀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以來,英語向來就是印度官方語言,因此印度人講英語可是標準的機關槍,不像其他亞洲人講英語因為畢竟不是母語,所以會放慢速度,讓人有機會了解。然而印度人講英語又擺脫不了印度話地方腔調的影響,因此筆者過去與印度同學打交道常常深感挫折,恨不得問他們到底有沒有參加過「正音班」。
仍是閒話一堆。筆者的建議是從基本的音標、發音原則做好基本功夫;然後多去聽廣播,例如開播以久的「今日美語」就是一個很好的節目;另外,民視晚間也有以英文播報的台灣新聞,也是不錯的選擇。最後,要學以致用,創造一個講英文的環境,這樣才能積累經驗。
文章走筆至此,也應該做個結束了。荀子語曰:「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在速食、速成、急功加近利當道的今天,Does this sentence still hold true? 筆者相信是。可能前後三段文章都沒有太多創見,讀者也可嫌它老生常談,但卻是舞文弄墨幾年下來的一些感想,讀者可自加斟酌採納。許多人很想學好英文英語,但是一直覺得各方說法天南地北,各有千秋,從而不知如何下手。也許事情本來就是很簡單,掌握幾個要領,持之以恆就是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