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3  來源:新華社



 6月1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徐翠芳領著聾啞學生上樓。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6月1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洗漱間,徐翠芳在給聾啞學生洗臉。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6月2日,徐翠芳在家中為聾啞學生做禮物,丈夫仝志廣在輔導兒子仝旭做功課。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6月1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宿舍內,徐翠芳在為聾啞學生縫補被單。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6月1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徐翠芳在和聾啞學生家長交流。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6月1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食堂內,徐翠芳在喂聾啞學生吃飯。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5月30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啟蒙班教室內,徐翠芳在對聾啞學生進行個別聽覺記憶訓練。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5月30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徐翠芳(前)和老師準備帶領聾啞學生開展戶外活動。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5月30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啟蒙班教室內,徐翠芳在為聾啞學生進行聽覺理解集體訓練。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5月30日,在河南省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成功班教室內,徐翠芳在教聾啞學生認字。

    “啊、呀、嘻、哈……”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課堂裏傳出斷斷續續的學語聲。孩子們圍坐在徐翠芳老師身邊,眼睛緊盯老師的嘴唇,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發聲。

    今年34歲的共產黨員徐翠芳是這所特殊語訓學校的創辦者,從事特教康復工作已經有15年。徐翠芳與聾啞人結緣源于一件小事。1996年,大專畢業的徐翠芳被一家蘇州公司高薪錄取,並準備與男友舉行婚禮。在回老家籌辦婚事時,徐翠芳看到一群小孩在追打本村的一對聾啞兄弟。徐翠芳趕開了這些“搗蛋鬼”,但這一幕一直印在她的腦海中。聾啞兒童的處境讓徐翠芳陷入沉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放棄了那份工作,並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要去學習一門讓聾啞兒童會說話的技能,讓聾啞孩子受到尊重!”

    1996年底,徐翠芳到北京考取相關就業能力證書後,就把本村的聾啞哥倆接到了家,開始了家庭語訓教育的嘗試。一個月後,這對兄弟第一次喊出了“媽媽”。從此,徐翠芳走上特教之路。她開辦了針對聾啞兒童的家庭語訓班,用置辦嫁粧和購買訂婚戒指的錢添置教材和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她要求自己科學、客觀地對待每一名兒童,對能夠聽到低于80分貝聲音的兒童,苦口婆心動員其家長,讓孩子接受語訓;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她主動接收,墊資治療;對聲音在120分貝以上仍毫無反映的兒童,她勸說家長及時到醫療部門就醫。她堅持“先做母親再做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使學生早日認同自己這個新“媽媽”。

    15年來,徐翠芳最初創辦的家庭培訓班已發展成安陽市第一所民辦特殊教育語訓學校——博愛聾兒語言康復學校,並于2010年更名為湯陰縣特殊教育語訓學校。目前,學校有6個教學班,擁有在校兒童41名、教職工10名,施教地域涉及河南省鶴壁、林州、內黃、滑縣等市縣。

    15年間,徐翠芳擔任母親和教師雙重角色,使112名聾啞兒童不僅學會了說話和交流,還進入學校,甚至參加了工作,成功融入社會。她在艱難中執著前行,為那些不幸的家庭帶來希望。

    新華社發(張志勇 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