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報專訊】五月份對林佩琪母子來說意義重大,不單是母親節,還有他們二人的生日。兒子六個月大便確診先天中度及嚴重聽障,這八年來要經歷家姑、丈夫的不接受、各式治療等,她發現原來打開心扉多分享,調節情緒後孩子也就學習得快。

每年的母親節,林佩琪都當作大事。就讀主流學校二年級的八歲兒子吳文英,與她的生日都在母親節前後,三件事分三次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不開心。當年兒子六個月大被醫生下了「沒得醫」的判語,現在想起來她仍一把汗,幸好沒就此放棄,否則便聽不到兒子讀書的聲音。

建立能力感

足足有一年多,林佩琪把自己及兒子關在家裏,連公園也不去,為的是家人不接受、怕戴上助聽器的兒子被人白眼,「與親戚上酒樓,家姑不許兒子戴助聽器。」

吳文英左右耳分別患上中度及嚴重聽障,戴上助聽器後能聽60分貝以上的聲音,若以正常語調下,需要近距離並說慢一點,他才能掌握得到。那一段時間,林佩琪感覺無助,連與親友聚會也不願意參與。直至兒子上幼稚園後,她才發現聽障孩子多的是,情況更差的亦有,感覺並不孤單後,她這才積極尋找治療的方法。

高班那年,她把文英送到有手語及唇語教導的幼稚園,連自己也一併學簡單手語,兒子由單字發音迅速進步至說句子,也能看懂卡通片。一年級後,她又讓兒子學習彈鋼琴、習詠春、游泳,參加手語歌唱比賽,建立他的能力感。在主流學校讀書,遇到不太友善的同學,文英是介意的,媽媽明白兒子與人溝通有一定的限制,會讓他在鋼琴前不按節奏地隨意彈奏,「就給這樣抒發情緒。」

理解更重要

因為聽障,兒子在校獲豁免聆聽考核,只重文字閱讀。過去執意認字,林佩琪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發現原來理解更重要,「過去一直要他聽得到,但其實他能重述故事,才會理解當中的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

由於教導兒子,林佩琪由沉默寡言而變得主動多言,明白要正面積極和接納兒子的限制,別人才容易給予幫忙。看到兒子參加鋼琴比賽,在台上自信地彈奏,發揮自己潛能,台下的自己卻手心冒汗,她看到兒子正以自己的方式建立自信,明白到父母只管信任便可。

多發掘健全能力

在日常功課上,林佩琪花了不少時間教導兒子理解文字,有時得說十次以上才能明白,往往令她火冒三丈,「每次情緒來時,我就要他去刷牙、或洗臉、或洗澡,兒子試過刷牙十次,我發現這樣其實是彼此離開一下,吁了一口氣後再來。」

香港聾人協進會項目統籌何玉美也同意,當父母有情緒時,宜先離開一下,然後再找可行方法。她認為父母要接受孩子聽障,這樣才能尋找方法幫助他們,「父母不要集中孩子聽障,多注意他們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優點,培養其他的能力。」

撰文、攝影(部分):馮淑嫻

(lydia.shfung@gmail.com)

編輯:余佩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