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勤引導孩子用手體驗『送氣』的感覺

以鞏俐為主角的電影《漂亮媽媽》,反映的是一位母親教會親生聾兒說話認字的故事。廣東信宜市李勤的兒子遭遇與電影相同,但母親已非僅僅屬於自己

  漂亮媽媽和50個孩子

  10年前,信宜市的李勤夫婦曾因兒子的突然耳聾而痛不欲生。如今,站在自辦的聾兒康復中心前,他們開心地笑了。燦爛笑容的背後,曾經流下多少辛酸的淚水……

  晴天霹靂:愛子是聾兒

  李勤原是信宜市紡織品公司的一個售貨員,她的愛人曾廣良是市五金交電公司的供銷員。1989年4月,他倆的愛情結晶呱呱墜地了。兒子小昭恆白白胖胖,十分可愛。僅僅3個月,他對人們的呼喊就有反應,7個月就會開口說『拜拜』。不知何故,小昭恆在差不多一歲時患了一場小病後,就再也不開口說話了,對人們的呼喊、甚至汽車從身旁經過也毫無反應。

  1991年7月,李勤與丈夫帶著兩歲多仍不會說話的小昭恆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作全面檢查。『極重度耳聾!?當一紙診斷書遞來時,李勤忍不住放聲大哭。小昭恆左耳115分貝,右耳110分貝,只有飛機起飛時他纔能聽到一點兒聲音。醫生說:神經性極重度耳聾在國際醫學界還是一個沒有完全攻克的難題,小昭恆通過藥物治療康復的可能性極小。

  小昭恆的前途,像沈重的鉛塊壓在全家人的心上。經過短暫的痛苦和彷徨之後,李勤抱著一絲幻想帶著小昭恆走上了艱難的求醫之路。她帶兒子走遍了粵西地區的各大醫院進行治療,但毫無效果。她遍訪了可以打聽到的所有民間醫生,試用了上百條他人推薦的所謂『民間秘方』,仍不見有任何起色。

  辭職伴讀:可憐父母心

  1992年底,她把兒子送到省殘聯開辦的聾兒語言訓練康復中心接受康復訓練。1994年春節後,正當李勤准備再送兒子回中心受訓的時候,康復中心的老師來電話說,因為小昭恆耳聾程度太重,加上環境不適應,受訓一年來進展極差,建議小昭恆退學。

  唯一的希望再次破滅了。絕望中的李勤曾想過與孩子一起結束生命,也曾想過帶孩子一起出家。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她毅然決定與丈夫雙雙辭去在信宜的工作,不惜一切代價上廣州陪讀。許多人說她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勸她乾脆生第二胎,說小昭恆不可能像正常孩子的了,但她的決心絲毫也不動搖。為了給小昭恆更多的關懷和愛護,她放棄了生育第二胎的指標。

  1994年3月,李勤夫妻倆懷揣僅有的1萬元存款,帶著兒子再上廣州,在康復中心的招待所住了下來,開始了艱難的陪讀歷程。陪兒子受訓在康復中心是絕無僅有的事,李勤的行動深深地感動了康復中心的老師。中心騰出一樓梯間,還把一個煤氣瓶借給李勤。從此,李勤就在這2平方米的房間裡支起爐灶,盡心呵護照料小昭恆,而丈夫則外出打工掙點小錢糊口。

  天道酬勤:兒子開金口

  然而困難還是重重橫在面前。聾兒接受的語言信息極少,惟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不斷灌輸。為此,兒子每天放學後,李勤一手拿著筆和紙,一手拉著兒子在街上漫步,每看到一個事物,李勤便把它寫下來,邊走邊教,一遍又一遍。即使是下著大雨,母子倆也橕著一把傘照走不誤,因為只有置身於外界,小昭恆纔有興趣發音。每晚,她們都要走兩三個小時纔從學校回到招待所。她幫小孩洗完澡,衣服來不及洗,又立刻拉著小孩坐在小板凳上,重新溫習學來的東西。

  曾昭恆的耳太聾,聽到的語言信息與實際相差甚遠,這樣講出的話便含含糊糊,斷斷續續,往往連做母親的都聽不懂。有很多要送氣的字音,小昭恆摸著媽媽的脖子、胸口能感受到,卻又送不出氣;要用鼻發音的字,又不會使用鼻子來協助,小昭恆經常嚷著不學了。這讓李勤心如刀絞,可憐的母子倆每每相擁痛哭。

  為了加快兒子的康復進程,李勤向康復中心的老師借來了康復訓練的教材及其他資料,刻苦地進行自學,還經常請專家指點迷津。幾個月下來,李勤通讀了聾兒語言康復訓練的教材,鑽研了多種有關資料,還作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撰寫了幾大本有關方面的心得體會。康復中心的老師被她頑強的毅力折服了,更為她神奇的進步而驚嘆。僅僅幾個月時間,她幾乎達到了一個聾兒語言康復訓練老師的水平。

  經長時間頑強刻苦的訓練,小昭恆掌握了幾百個常用的詞匯,能進行一般的交流,但李勤仍不滿意。看著5歲多的小昭恆漸漸逼近上學年齡,李勤有了更高的期望:讓小昭恆到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經與康復中心老師再三商量,1994年6月底,李勤決定采取與康復中心經常聯系的方式,將小昭恆接回家進行一對一的康復訓練。

  在她的精心訓練下,小昭恆的聽說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1995年9月,小昭恆已基本康復,佩戴助聽器後可以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

  惠及社會:助更多聾兒

  小昭恆告別無聲世界的消息不脛而走。家在信宜市區的李劍德帶著女兒李海伊向李勤求教,李勤介紹他到省康復中心求助,但省康復中心班額已滿,而且李海伊耳聾的程度太嚴重,不同意接納。怎麼辦呢?李勤知道錯過康復時間的嚴重後果,也理解身為聾兒父母的痛苦。看到李劍德夫婦絕望的眼神,她於心不忍,決定把李海伊接到自己的家裡來,對她進行康復訓練。1995年3月,李海伊成為李勤的第一個學生。一年後,小海伊掌握了500多個詞匯,能進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帶到省殘聯的康復中心進行檢測,專家說:效果非常理想,簡直是康復訓練的奇跡!為此,省殘聯的領導勸李勤辦一個聾兒語言訓練康復班,讓更多的聾兒受惠。

  1996年11月,李勤在信宜市區沿江路租下一間房子,創辦了信宜市聾兒語言訓練康復部,當年招收了5名學生。從此,李勤的聾兒康復事業一發而不可收,外省、市的許多家長紛紛慕名送孩子來接受訓練。1998年,在省、市殘聯和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李勤投入40多萬元,興建了樓高6層建築面積700平方米的信宜市福音聾兒康復中心。1999年6月,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有50名學生,他們中年齡最大的20歲,最小的不足3歲,分別來自江蘇、河北、江西、廣西、海南及本省各地。康復老師也已發展到24名,中心也成為全省聾兒康復訓練的4個示范點之一。

  教一群別人的孩子比教自己的孩子更難。為了引誘孩子開口說話,李勤開始采取獎勵的辦法,誰開一次口就獎一個糖果。這方法開頭還靈驗,但聾兒們怕難怕辛苦,漸漸地寧可不吃糖果也不願開口了。李勤只得像對待兒子般,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她把過去輔導兒子和李海伊的幾本筆記找出來重新翻閱,進行系統整理,把統編教材的長處和自己的成功經驗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和粵語方言特點的訓練方法。

  親子教學:如再生父母 

  進入中心的學生,大都是極重度聾啞的外地孩子。這些不幸的孩子或是年紀太小,生性好動,極易遺忘;或是錯過了康復的最佳年齡,深感自卑,心情懮郁。李勤認為,真摯的感情是搞好聾兒康復訓練的前提和基礎。她把每一個到中心受訓的聾兒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聾兒剛到時,她摸頭、拉手、懷抱,像迎接久別重逢的孩子,使聾兒到中心的第一印象就像是到了家。課餘飯後,李勤會坐在孩子們中間,教他們看電視,有的騎在脖子上,有的坐在膝上,勝似母子。每頓飯,李勤夫婦都與孩子們一起就餐,吃得慢的,還一湯匙一湯匙地喂。逢年過節,夫妻倆還會叫來家裡老人與聾兒們一起吃飯,使聾兒感到就在一個大家庭裡。每天晚上,李勤都要數次到孩子們的宿捨裡巡查,幫孩子們抹汗,為他們蓋被,再三叮囑值班的阿姨注意孩子們的情況。李勤還請來一位退休的兒科主治醫師當顧問,經常對老師們傳授孩子防病保健知識,指導伙食的營養搭配。孩子們康復回家鄉讀書後,李勤還會采取書信和電話等多種方法跟蹤聯系,做好後續教育。經李勤的言傳身教,中心的20多名老師對孩子們都充滿真摯深沈的感情。

  李勤告訴記者,她准備繼續擴大康復中心的規模,增加室外活動場所,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康復效果,讓更多的聾兒走出無聲的世界。

  新聞背景

  據廣東省殘聯康復部負責人介紹,我省現有各類殘疾人270多萬,其中7歲以下的聾啞兒童有3萬多。他們大多數都可以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補償受損的功能,增強自身的生活能力。

  目前,廣東省康復中心容納量少,費用較高,受益面窄。從1988年到去年,我省已對8000名聾啞兒童進行訓練,直至其康復入學。由於絕大部分聾啞兒童生活在農村,經濟困難,買不起助聽器,我省殘疾兒童的康復工作開展得非常困難。如果他們7歲以後再進行康復訓練,就變得相當困難了。

  為此,廣東省殘聯鼓勵私人參與辦學,以便幫助更多的聾啞兒童回到有聲世界。(項仙君、孔慶鋒)

  






直觀教學到野外培養孩子們發音興趣








曾昭恆與父母在一起








李勤親昵地撫摸著新來的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