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何謂文化?
1、共同血統
2、共同的生活習慣
3、共同的語言
二、何謂聾人文化?
因聽力損失與障礙之故,迫以視覺來面對一般生活型態的威脅和影響,而改變生存方式來學習,克服生活的困難,自然而然地營造其生活模型,與一般人有所不同的社會型態和特性。
1、以手語或讀唇作溝通工具
2、以助聽器作輔助溝通的工具
3、發音往往沒標準,常被誤為國外的裔僑
4、以視覺吸收外界的新知與資訊
5、以聾人組織為自己的第二個家,群聚交流
6、其他
三、台灣聾人族群概況
前期ð因地理因素與交通不便之故,分有北、中、南三區的族群,皆以手語溝通。
後期ð因回歸主流政策與交通方便縮短距離之故,造成依語言之使用不同有以下的族群。
1、使用手語之族群ð誠懇直接、依賴性高、獨立主觀、察言觀色、工作積極、易信別人、以自然手語為母語。
2、使用口語之族群ð自尊性強、獨立性強、合作度低、不認同手語族群、排斥自己為聾人,喜與聽人交流,但會猜忌、封閉。
3、使用手語兼口語之族群ð少數個案,不足以形成團體。
四、台灣聾社會概況
許多人對於“聾”與“啞”的定義往往有模糊不清之概念,以為這兩項是同等並存的一件事,其實是錯誤的想法,聾人先聽不到,自然地錯過良好的發音學習機會,使其言語能力退化。另外,由於耳不能聽、口不能言,學習外界突來種種之新知與資訊較一般人為遲,往往被認為是弱智者,抺殺了其學習能力的發展,未予適當的機會教育,殊為可惜!
如今因科技和醫學的發達,特殊教育的普及,培訓了許多從事研究有關聽障教育及福利的工作者,讓社會慢慢認同聽障族群的能力與其社會型態,其工作概況如下:
1、前期ð為農業生活時期,聽障教育於台灣已有三所盲啞學校,皆以手語作溝通與教授技能,此時聾人以視覺性藝術為職業,如畫家、攝影家、雕刻、綘紉、手工藝等。
2、中期ð由農業轉為工商業時期,開始有回歸主流之政策,新成立啟聰班,教其口語能力,始衝擊手語教育,引起不同言論,這時候聽障族群未有警覺其文化已受到衝擊,因而有兩個族群之分立。不論哪個族群的聽障者開始從事電子業、服裝業、廣告業與建築業等須以視覺性工作為職志。所以才會有作業員、打版師、設計助理、廣告師父、卡通動畫等的普遍現象。
3、後期ð為生化科技資訊時期,從事電腦資訊工作最為普遍,中高年齡的聽語障者原從事傳統行業,紛紛地去學第二專長,但有些人被淘汰。目前出現“斷層”現象,爭取類似清潔工作,尤其是政府機關與學校的“工友”為甚!青年者工作以有關電腦資訊工作為主。
五、台灣聾社會現況解析
(一)教育→為了該用口語或手語來教學,一直是近年來不斷爭論的主題,漸有分派的教學團,我們聾人堅持以母語教學,傳遞意譯教學生,以達到學習效果。目前啟聰學校採用〝手語畫冊〞之中文手語,教師們不擅長自然手語,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同甚至排斥,拒絕其輔導。
(二)愛情與婚姻→往年大都是聾人通婚,目前由於手語普遍推廣,很多聽人願與聾人通婚,尤其是女聽人嫁給男聾人者為多,因女性有包容心,其婚姻較長久!
(三)家庭→(1)聾父母教育聽人子女比一般家庭來得辛苦,於語言教育上更是難題,因此造成聽人子女早熟,自卑的行為,若有聽人祖父或親戚來指引或協助,情況則會改觀,聾父母有很多福利享受不到,如母姐會,聽不到子女叫爸爸媽媽,也無法與子女分享學校‧就業‧心理等交流
(2)一聾一聽之父母者,其子女較以上有良好發展的狀況,可認同聾父或聾母的情況,因有聽父或聽母作溝通之橋樑
(四)團體整合→聽障團體組織趨近許多,成立由來已久,由於相互間之聯繫不力,各行其事無法發揮有效之力量,如今因殘障福利意識的抬頭,有政府機關之重視與輔導,目前已漸有整合的動作能平均資源發展,以各協會團體的優點來發展其特色
(五)母語研究→目前唯有台北市的各聽障團體與台北市政府勞工局之重視母語,紛紛地採用自然手語,漸漸地使特教組與語言系的好奇,來從事研究工作,以中華民國聾人協會最為積極!
六、總結
聾人文化之形成依整體而言,仍不脫其所使用語言之範疇,究竟手語教學好還是不是口語教學好,多所爭議,然而以能達成溝通之目的,方為其真正宗旨。
聾人之心理與行為特質概括而言約可略分如下:
1. 積極樂觀而單純
2. 好惡分明,不虛假
3. 固執而主觀,過於自我中心,不擅長與聽人溝通
4. 沒有時間觀念
5. 對與已無關的公共事務較不關注
6. 觀察力敏銳,具美學與視覺藝術之天賦
7. 習於自力從事工作
8. 團隊精神欠佳
9. 日常生活依賴性高
10. 對事務之聯想力高
11. 其他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