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1980年起越來越多人了解並接受美國手語, 很清楚地,兩對立觀點之任一觀點將會影響個人對聾社區互動的方式. 儘管名稱因各學者之定義或有不同, 仍可分為病理學模式, 和文化模式 --- 所以了解你的觀點非常重要 因為這將影響你對聾社區的互動與處理方式

第一 病理學模式
在某程度之極端表現上, 這病理觀點會尋求否認聾社區的存在.
這觀點同時也被稱為臨床心理模式或醫學模式.其想法就是認定那些能夠聽見的人的行為與價值觀是標準的正常的, 所以其重點放在聾人上面就是偏離正常標準.
傳統上大多數人以及本身非聾人的專家持有這觀點, 他們藉此觀點來用其專業角度和聾人社區互動.
事實上這是一種 ’局外人’ 的觀點, 重心在強調聾人和非聾人的不同, 同時把這不同點持以否定態度-- 認為聾人本身有哪裡出了問題, 而這些問題是必須’修正’的.

持有病理學觀點的人會把聾人社區界定為
1. 一群由於聽力損失而影響語言吸收的人
2. 一群因為聽力損失和語言接收溝通困難而有學習與心理問題的人
3. 一群因為不能聽到的非正常人

所以簡單的說這觀點本身是’有病’的, 因為這造成對聾人的父權式和壓迫式的行為及態度
.
這把聾人當成無能自我決定的人的處理方式, 最近被稱作 ’聽力學主義’ (或聽人沙文主義), 因為這和其他父權式的觀點, 如: ’種族主義’ ‘性別主義’ 和 ’反猶太主義’一樣.

第二 文化觀點
這是和前面病理觀點完全相反的, 此為立基於語言與社會學研究的發現, 所以被稱為文化觀點. 文化觀點承認, 在探究聾人社區的時候,有很多複雜的因素需要考慮. 所以這使得界定聾人社區的任務變得複雜.

這些持有文化觀點的人界定聾人社區為
1 有共同的溝通方式(手語)的一群人, 此共同溝通方式(手語)提供群體的凝聚力與認同感.
2 一群人共同分享 (1)相同的語言 - 美國手語 (2) 相同的文化
3 這些人和社會連結的基本工具是視覺性的, 他們共享的語言是經過視覺來接收的, 是經過手勢動作的語言來傳達的.

結論
了解你持有哪種觀點很重要, 因為這會決定你和聾人社區的互動關係. 你對聾人社區的語言與文化的態度將會影響你的觀點- ‘病理學模式’ 或是 ‘文化模式’..聾人有社區和文化 - 雖然對很多聽人來說是很新的概念 , 但這已經存在很久了 .

  聾人文化和其他次文化以及族群一樣 , 具有可以被指認出來的特徵 : 這就是共同享有的經驗 ( 如在寄宿學校的生活 ) 及共同的語言 – 美國手語 .


  聾人社區有其地區性 , 州際性 , 還有國家性的組織 . 他們舉辦許多不同活動 : 從運動比賽 , 社區郊遊 , 美 國 小姐 ( 聾人 ) 到戲劇表演都有 . 也有其宗教團體 , 聾人與聾人之間的通婚也很常見 . 這些事情如學校 , 語言 , 和組織等等 , 讓各地的聾人聚集一起 . 除非極少數聾人因有其他的身心障礙不能趕到聚會活動 , 不然這會讓他們在自己的家鄉被孤立 .


  但因為大多數的聾小孩來自聽人家庭 , 所以聾人文化的傳承不是家庭性的 , 而是來自與社區內其他聾人聯繫互動而傳承的 . 與聽人文化相比較 , 聾人文化的行為特色 , 可用以下例子說明 :





































   聾人



聽人



引人注意的方式 : 燈光閃示 , 腳踩地板 , 丟東西



說聲 : 哈囉



宴會時客人都擁到廚房來 ( 因燈光較好 , 容易見到每人手語動作 )



客廳



冗長初次介紹 : 你哪裡來 ? 哪個學校 ? 父母 ? 等等



只說 - 很高興見到你



溝通管道 : 點頭與特別的手勢動作



喔喔 這樣



眼睛接觸



耳朵接觸



面部表情豐富



沒有表情



容許用手指指向某人



用手指指人是沒有禮貌的



初次介紹後彼此擁抱是很常見的



握手



常會停留很久超過預期 , 要離開時仍欲罷不能地聊天 ( 說再見花時間很長 )_



停留時間短 , 說再見的時間也短



對正在頑皮或作壞事的小孩反應 - 把眼睛蓋起來



把耳朵蓋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