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王老師-喝-杯-茶。”在一間佈置得像廚房一樣的情境教室裡,一名8歲的失聰兒童雙手端著剛泡好的一杯熱茶,一字一頓卻非常清晰地重複著老師的話語。   與普通聾啞康復訓練不同,老師將手遮住嘴,使孩子不能靠看口形來模仿說話,而必須通過背在身上的一個小黑盒子 人工耳蝸體外裝置來自己聽,自己說。   這個姚姓男孩今年2月19日接受手術,安裝了人工耳蝸,3月到上海市聽覺言語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經過近五個月的訓練,男孩已經能聽懂7-10個字左右的句子,可以進行簡單交流,背誦兒歌和唐詩,並將於今年9月進入正常小學就讀。   正在推進的聽覺醫學中心等項目,將使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聾啞兒童在全國率先告別以手語或者視覺暗示為主的傳統教育方法,在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基礎上,先經過植入人工耳蝸或者佩帶殘餘聽力助聽器等治療,再由現代聽覺語言康復而達到正常聽覺語言交流的新階段。   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研製的人工耳蝸,目前已經進入了臨床應用的成熟階段,這一全國獨家的技術使人工耳蝸的價格從20萬元降低到3萬元左右,為絕大多數上海家庭所能承受。   最近,上海市衛生局和復旦大學等共同投資建設了聽覺醫學中心這一全市臨床醫學中心,這是中國首家幫助患兒在自然語境中恢復的聾啞兒康復中心。   “我們是國內唯一使聾兒通過‘聽’來促進‘說’的康復機構。”中心負責人之一的江曄醫生告訴記者,“每週可以為超過400名兒童和家長提供服務。”   長期以來,中國各種康復機構習慣於用手語、唇讀等方式來訓練聾兒,這樣訓練出來的孩子最多只能讀到小學三年級,今後仍不得不轉入聾啞學校。   王正敏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努力,五年後上海將沒有聽障的兒童,上海的聾兒可以和健康孩子一樣,進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程式,而不再依賴聾啞學校和他人的照顧。”   資料顯示,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新生兒重度耳聾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