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手語是否是語言,語言學家及聾教育工作者至今存在著分歧。有人認為手語不具有語音屬性,因而就沒有語言的本質屬性,就不是語言;而有的人認為手語具有除了語音外的語言所有的功能。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態度,考察了手語具有的語言的屬性,認為手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既沒有剝奪手語的語言資格,也不抬高手語的語言地位。手語天生不是語言、只是用的人多了,產生的詞語多了、詞彙豐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點和規律,就形成了語言。
關鍵詞: 手語,語言,特殊,聾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也是社會上傳遞資訊的工具,是音義結合的詞彙和語法的體系。一般意義上的語言,它是一個聽覺符號系統。而手語是用手勢作比量,根據手勢的變化模擬形象或者音節以構成的一定意思或詞語,它是聽力障礙的人(即聾啞人,以下簡稱為聽障人)互相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手的語言,它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工具”,而對於聽力障礙的人來說,它則是主要的交際工具。手語與語言的差別則主要在於語音這個問題上,而對於手語是否是語言,手語是否取得“語言”的資格,爭論的焦點也就在於是否具有“語音”的屬性,聽障人是否以手勢進行思維。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的語音屬性認為手語是一個符號,而非語言;而聾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聽障人本身根據手語的語言屬性認為手語同樣是語言,它是語言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然而,手語不能和書面語絕對的對應起來,聽障人書面語言要受到手語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確的書面語言,雖然手語不能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語言,但手語所具有的語言的屬性說明,手語應該作為語言的類型之一。
一、手語的語言性特徵
手語是“人們在聾人環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動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來表達特定意思的交際工具”(《中國手語和漢語雙語教育初探》楊軍輝 《中國特殊教育》2002.1第33頁)。它“用手來表達語言,手形是它的物質載體,通過手的形狀、位置、運動來傳遞資訊” (《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國手語在使用中還可以分為手勢漢語(Signed Chinese)和自然手勢(Chinese Sign Language)(《手語性質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勢漢語是依照漢語的語法規則,按照手勢與詞的一一對應的關係打出來的,因而它沒有獨立的語法和構詞體系,它的語法和構詞規則是從屬於現代漢語的,目前,在教學中使用的就是這種語言。而自然手語是“聾人之間進行交際的語言,其特點是與有聲語言沒有必然的聯繫,不受有聲語言語法規則的制約”(《兩種不同的手語》哈平安 《中國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頁),有自己特有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則。本文所探討的就是指這種自然手語。
(一)手語具有社團性、社會性
手語對聽障人來說是最好的語言,是聽障人交流和學習知識的手段。每個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語,對本族言語蘊蓄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聽障人不是一個民族。但生理上的殘缺和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自然而地形成了一個集團。交際手段的需要產生了他們的特殊言語 手勢語。手勢語實際上是聽障人的“民族言語” 社團語言,他們對手勢語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手語是由勞動產生,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伴隨著語言一起成長,依賴於社會和語言的發展,同時要受到社會和語言的制約。語言的產生先有口語式的喊叫還是先有手勢式的交流,目前尚有爭論,正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的人認為,人類最初的語言不是有聲的語言,而是手勢語。有聲語言是在手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如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N.wundt)認為,最古的時候,人們用“手勢語”表達思想,聲音只用來表達感情,(《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後來,人們才用聲音來表達思想。蘇聯的語言學家馬爾(Mapp)也認為人類開始時只有“手的語言”,(《語言學系列教材 應用語言學》桂詩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後來才被有聲語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變為手,使得猿人用身勢語進行交流成為可能,由於生理上的進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有聲語言,而作為沒有聲音的聽障人來說,隨著社會的進化和語言的發展,手勢語越來越豐富、規範,而成為現代獨立的一種語言。自60年代以來,由於歐美兩地對聽障人手語的重視並且正式把它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對象,使得手語在歐美國家已經作為語言的一個種類而進行研究。在歐美,不光是聽障人要學習手語,對於接觸聽障人比較多的人來說,他們同樣也在學習手語,以便與聽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為聽障人服務,促進了手語的進一步發展。
手語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約定”的意思品“共同議定”,“俗成”的意思是“大眾中形成的風俗習慣”。當然,這裡的“共同”最初是由聽障人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雙方都能理解的手勢,當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時,則形成了一種默契,在聽障人中形成了一定的習慣。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由於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對聽障人手語進行歸納、研究和創造,使得手語的詞彙量不斷豐富,手語不斷的規範化,形成了現在的這種手勢語言。
(二)手語是聽障人交際和思維的主要工具
手語是聽障人之間的交際工具,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這種手語和摩爾所說的“姿勢語言”是不同的。“姿勢語言”使人們之間用來暫時的表達情感、態度等動作,而作為現代意義的手語則是經過了約定俗成的聽障人之間能夠共同使用、相互理解的交際工具,經過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和規定,用一定的規律,構詞法則,手勢的命名規範。
聽障人也是能夠思維的。聽障人和常人一樣,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有健全的大腦和發育器官,人們的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各有專門的分工。他們主要是因為耳聾聽不見別人說話,才學不會語言。一旦恢復或獲得了聽覺,聽障人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說話。其次,大腦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司令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由它統一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聽障人不能從聽覺中得到應有的資訊,但可以通過別的感覺器官得到補償。交際工具分語言的交際工具和身勢等非活言的交際工具,聽障人既然得不到語言的交際工具就發展非語言的交際工具,從視覺、感覺等去接收常人用聽覺得到的資訊。聽障人視覺很靈,通常用手勢來表達意思。第三, “眼觀六面耳聽八方”,聽覺獲得資訊的可能性比視覺大得多,通過視覺的交際,效果究竟不如有聲語言,這不能不給聽障人思維能力的發展帶來影響。
人無論是說出言語或領會別人的言語,都離不開思維活動,沒有言語,也就沒有思維。聽障人用手勢語交談,海闊天空,引經據典,有思想感覺的傾瀉,也有不同觀點劇烈爭論。沒有思維活動,這些豐富、活潑的具有邏輯性的言語豈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聽障人思維是否通過手語進行思維的,這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但毋容置疑的是,手語是聽障人進行思維的工具之一。當聽障人進行思考的時候,往往會自然的掰動他的手指,例如在想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把事情的經過輕輕的用手語演示出來。聾啞學生在默讀或朗讀課文時,除老師禁止使用手語外,學生一般都要使用手語。在進行數學計算時,筆者曾對班級的13名學生進行測試,例如:356+678這個算式,2名學生能直接算出答案,6名學生先列出數式,然後再用手勢在豎式下方比劃,先寫4,在打出進1的手勢,然後打出12+1,寫上3,如此寫出答案。4名學生則完全用手勢將各個位上的數字全部打出,按照進位法則寫出答案。1名弱智學生則完全把數字一個一個的數出來相加。手勢語可幫助聾兒將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如教聾兒學習“貓”一詞,過程是理解詞語、模仿發音、表達詞語,手語可以幫助聾兒區分“貓”和其它動物的特徵,從而記憶“貓”的表達形式,是幫助聾兒進行思維活動的有利手段。
不可否認,文字、具體的事物都能成為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但顯然,手勢應當是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之一。可見,手語能幫助聽障人積極地思維,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聽障人在沒有掌握有聲語言之前,自然的手勢是他與人交流的語言,同時通過自然手勢語及體態語促進了聽障人的思維的發展。
(三)手語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手勢的起源是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而把手勢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則和聾啞教育同步的。在沒有聾啞學校之前,社會的個體的簡單的形象根本不稱為手勢語。聾教育的發展,教學上的需要和聽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勢語的詞彙逐漸增加並形成它的言語規律,進而形成了一種語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一些聾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手語,開展了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研究,發表了論文、專著。從手語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證明手語的語言價值和地位,從手語構成的表意法(摩狀、會意、指示、藉代、綜合等)、構詞法(詞根、詞綴)、造句法(所謂“倒裝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類、歸納、整理,認識了手語的結構體系。
中國手語採用表意法來表達詞的意義,沈玉林在《中國手語與美國手語表意法比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國手語歸納為五種表意方法,即摩狀、會意、指示、藉代、綜合。摩狀是用手語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顯的外觀形狀,例如“床、桌子、椅子”等;會意是將一些不宜於直接模仿的或比較抽象的事物,採用與這類相關聯的事物來間接的表達該詞的意義。如“牛奶、表揚、自來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點(指向)所表達的事物,例如人體器官、方位、人稱等。藉代就是直接借用有聲語言的語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語或模仿字形、書空字形等的方法來表達詞的意義。如“之、山、細”等。
上海教育學院蔡浩中在《簡論聾人手勢語的構成要素》(《現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頁)中認為手語詞類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但不用量詞,沒有嘆詞,而且詞的兼類現象較多,手語句子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有主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子的結構,有賓語前置、定語倒置、狀語倒置、省略介詞等常見特點。
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不同於漢語的,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根據手的形狀來產生的。“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或是相關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綴和詞根”(《手語 聾啞人的語言》趙錫安 第169頁)如“好”這個詞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長”、“領導”、“教師”等詞彙。用“房屋”作詞根,可以派生出如“禮堂”、“教室”、“少年宮”等。
1993年,《現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國手語語素分析》中運用切分法,對手語的最小單位進行分析,找到了手語中最小的、有意義的構詞單位 手語語素,並將手語與漢語在構詞方法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語素構成方面的區別,證明了各有自己的構詞規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語語素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構詞方面與漢語詞沒有必然的對應規律,例如詞語“冰”,漢語詞只有1個、而手語語素是2個,一個是塊,一個是冷的手勢,表示冷的塊狀物體,這樣就由兩個手勢組成。“房屋”漢語是用了兩個語素,而手語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樣子,用了一個語素。如果否定手語語素的特點、機械地摹仿漢語構詞方式,結果只能使聾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視覺語言學”,並將手語納入語言學的範疇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對當今語言學界的研究情況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類的語言現象,是一種涉及許多方面和眾多領域的複雜的社會、生理現象,然而歷來的語言研究,過分偏重聽覺方面,只顧舌頭和耳朵,忽略了視覺方面,不顧眼睛和雙手。他覺得這種偏頗給語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礙。發掘手語材料以促進和更新語言理論的研究。正因為這樣,他決定獨闢路徑,全力投入手語的研究。經過幾年的醞釀和幾年的調查,他的看法日趨成熟,進於1983年正式提出了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框架。從游順釗的研究中發現,手語與口語確實存在著一系列平行現象,手語(尤其是自然手語)的資料不僅可以,而且完全應當引入到語言學的研究中來。
二、文獻資料表明,手語應當屬於語言的範疇
(一)關於語言是否起源於手勢,目前尚有爭論。但無可否認,手語對於語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百科全書派的剛迪額克(condiHac)認為人類最初之所以有語言,是由於感情衝動而發出各種喊叫,並伴以各種手勢,後來這些喊叫變成指稱各種事物的聲音,就成為了語言。(《論語言的起源》)德國的心理學家溫德曾經在他的一些著作裡詳細地論述手勢語的理論。他在《民族心理學》裡認為人類的語言是從人類一些有表達性的身體姿勢發展而來的,這種姿勢或活動就是一種原始的身勢語。俄國的語言學家阿弗夏尼柯 庫利可夫斯基也主張人類語言起源於手勢語的理論。他斷言人類在幾萬年的歲月中只靠手勢說話,有聲語言是以後才有的。馬爾也有類似的見解。(高名凱 , 《語言論》 , 第354頁)當然,這些觀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筆者無意肯定這些觀點,但從這些觀點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語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許多語言學論著已將手語或者身勢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我國聾人教育專家趙錫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語是聾啞人的語言”(《手語--聾啞人的語言》)。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更在“視覺語言學”的範疇對手語進行了研究,把手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愛德華‧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 言語研究導論》中肯定了身勢語在語言中的作用。許多語言學家或語言學專著僅僅將身勢語作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勢作為語言的補充,卻很少涉及已經成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既然身勢語已經成為語言的組成部分,那作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理應成為語言的一種形式。
(三)對於斯大林有關語言問題的兩句話的爭論。
(1)“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彙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徵的本質”(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這句話體現了語言的本質特徵是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彙,這兩個特徵,手語基本具有,手語專家、聾教育專家經過研究、論證,上述手語的語言學特徵表明,手語具有它特定的構詞規律,句法結構,由此說明,手語應當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2)“由於所謂的手勢語言極端貧乏和有限,他(手勢語 筆者注)在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實這不是語言……”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許多人以此為據,說明手勢語不是語言。手勢成為交際工具的語言也正是這樣,斯大林只是將手語對於語言的界定僅僅局限在手語所表達的“量”上,即“貧乏”“有限”,在當時的情況下,在手語的研究、教育還不甚發達的昨天,應該是正確的。而在今天,隨著教育和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手勢語言已經極端豐富,手語研究已經非常深入,現在的手語詞彙量已經不是斯大林那個時代的詞彙量,而且,現代的手語還在不斷的豐富和創造中,毋庸諱言,手語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語更加豐富的明天,必將成為一門語言。因此說,手語天生不是語言,最初只是言語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產生的詞語多了、詞彙豐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點和規律,就變成了語言。
凡是言語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職能,如符號固定職能,概括職能,交流職能,翻譯職能等等。手勢語基本上都具備著。所不同的,手勢語沒有聲音,是無聲的言語。每種語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許有其特殊性。手勢語具備語言職能的共性,又有適應聽障人生理殘缺需要的無聲的特殊性。它和漢語、日語、英語、德語等都是語言,民族語言的一種,不承認手勢是語言,不但影響聽障人工作的深入開展,而且影響聽障人的感情,影響健全人與聽障人的團結。因此,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來認識手語,認識手語的價值和作用,認識和研究手語的規律,促進手語進一步的規範化發展,使其在我們的聾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 Jun 09 Fri 2006 08:38
手語是特殊的語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