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守國十月五日電


人工電子耳研發團隊由蔡德明教授主持,他曾擔任美國史丹福California Ear Institute 客座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電腦系客座副教授,並曾與美國人工電子耳手術權威史丹福大學教授羅伯森J. Roberson, M.D. 共同進行人工電子耳的研究,也多次獲得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的獎勵。


蔡德明表示,一般正常人的耳朵可將聲音訊號收集後由耳膜、中耳到內耳轉換成電子訊號,經由聽覺神經傳到大腦。但有些人天生或後天病變造成耳蝸毛細胞受損,讓毛細胞無法將傳進來的聲音,轉換成電子生理訊號,刺激聽覺神經。學校電機工程學系將設計建立人工電子耳的實驗平台,並進行低功率消耗人工電子耳的積體電路設計,以配合團隊在人工電子耳的研究。


他指出,學校研發的人工電子耳與市面販售的助聽器大不相同,助聽器適用於輕、中度聽障人士,對重度聽障朋友完全沒有輔助作用。助聽器的基本設計只是一部放大器,將所有進入助聽器麥克風的聲音,增強三十到六十分貝,但重度聽障者需要一百到一百二十分貝以上的聲音,相當於正常人站在飛機引擎旁聽到的音量。


他表示,人工電子耳的裝置分體內、外兩部分,外部有麥克風、發射器與語音處理器,內部則有接收線圈與電極。電極是直接以電流刺激環繞中軸附近的聽覺神經,將接收的語音信號,依不同的信號處理策略處理後轉換為電流,刺激負責接收不同頻率的神經纖維群,因信號的傳送完全避開內耳的毛細胞,讓多數毛細胞已受損害或不存在的重度聽障人士,只要聽覺神經正常,就能重新體驗聽覺的刺激,所以,人工電子耳特別適用於初出生的重度聽障嬰兒及剛發生重度聽障的患者。


他表示,市面上的人工電子耳都是以西方語言為基礎而設計,他希望設計一個以中文為基礎的電子耳語音策略與處理器。另外,市售的人工電子耳價格昂貴,動輒新台幣幾十萬元,並非一般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負擔,因此他鑽研電子耳技術,希望研發成果能大量生產,降低售價。


除電子耳外,蔡德明表示,研發團隊將致力於電子眼的開發,以解決視障朋友的問題,並深入探究電流刺激脊椎神經的實用性,讓肢體癱瘓病患可藉由電極刺激,促進血液循環,使患者癱瘓的肌肉不再有壞死跡象,並增加復原的機會。


出處:http://www.cs.nctu.edu.tw/~ctchoi/CI_news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