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統教育獎得主的生命歷程,總是在艱苦與磨難中,展現堅毅,活出亮彩。在他們的生命中,或是面對先天的病苦,或是受到後天嚴峻的挑戰,然而他們越挫越勇,跨越有形、無形的限制,勇敢追求生命的無限。甚至進而回饋社會,以樂觀的態度,指引其他弱勢與苦痛的人們。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讓人看見逆境中永不放棄的堅持與勇氣,在動人的勇者身後,一直默默扶持這些得獎人,給予溫暖、肯定的親朋與善心人士,更値得尊敬!
2013總統教育獎歷經嚴謹的評選過程,共有56名優秀學子獲獎,他們以順處逆的精神,展現了人性的積極面,力爭上游,且出類拔萃,深具典範意義。在得獎人的生命經歷中,可以見到他們積極投入服務工作,克服苦痛,展現動人的孝行、友愛、體恤他人等情懷。而在語文、藝術、薪傳技藝、技能、科學、科技、資訊、體育或其他領域,得獎學生也能具有特殊表現,令人激賞。
以下介紹其中7位得獎學生,讓大家知曉他們奮發向上、不畏艱辛的優良表現,期能藉此賦予社會更正面的價值觀。
一、私立南華大學黃子綝同學
黃子綝,國小時候參加校內寫生,中、高年級的老師都非常稱讚子綝的天份,可惜當時她沒有經濟能力可以加強繪畫上的學習。國一暑假,她的父親因病過世,子綝與弟妹接受家扶中心每月的濟助,她開始學漫畫,曾經一度想當個漫畫家,不過年紀漸長,子綝的心思不再獨鍾漫畫。18歲那年,子綝遭逢重大打擊,自己因罹患「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症」完全喪失聽力與平衡感、二次進行顱部手術,影響顏面神經功能無法歡笑、掉淚,母親也在同一時間離開她們姊弟,子綝最後進入臺中啟聰學校美工科就讀,也在那裡真正開始學習水彩並愛上它。
「既然無法說,就用畫的吧!」子綝在人生巨變後,常常抽離地看著旁人喜樂,在讀美工科的時候,她常熬夜作畫,在畫筆的揮灑中,證明自己的心還活著,還能用筆觸與外界接觸。高中三年的時間,也參加無數次聽障作文比賽皆得到冠軍。子綝藉由敏感的文學觸角,在畫作中毫不隱藏的呈現她細膩的心思與想像,雖然她的雙手已經變形,無法做精確細緻的動作,但在繪畫中仍可以領會子綝強韌堅毅的生命力。大一下學期子綝進行頸脊椎部手術,造成身體右半部癱瘓,子綝除了賣掉自己的畫作,支應龐大醫療看護費用,也販售興趣設計的卡片維持生活所需。她因聽不到而難以言語,故需要同學陪讀、打字,她認為自己相當卑微,只希望能有力量控制疾病,堅強的走下去,未來除了能好好孝順外公外婆,亦冀望有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居家創作。
子綝無法行動,但行動力及企圖心堅強,總以敏銳觀察、靜心作畫展現其藝文才華,她歷經險阻困頓,依然奮力向陽生長,她本身就是一幅不平凡的生命畫作,足以振奮臺灣心靈與生命脆弱的社會。
二、國立高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麥凱傑同學
麥凱傑,原本是位快樂的中學生,正積極努力與同學們準備基測考試,但國二暑假的健檢,卻重擊了他順遂的人生,檢測報告證實他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醫生建議須立刻進行治療安排,整個療程需要三年。凱傑的作戰目標從「基測」轉到「病魔」,他必須為自己贏得健康的勝利,醫生事前流利的治療解說並沒有發生在日後臨床實務上,凱傑植入人工血管的一星期後,牙齦感染細菌,導致傷口逐漸擴大而壓迫呼吸道,凱傑住進加護病房,延後血癌療程,與死神搏鬥三天三夜終於有幸轉回普通病房,但是深可見骨的傷口,從牙齦穿越下頸直達深頸部。
凱傑住在兒童醫院期間,只要身體許可,他就會利用氣球摺出各式各樣的的小動物,送給醫院裡的小病友,希望減低癌童對治療的恐懼,也藉著打氣的氣球帶給大家歡樂及心裡踏實的加油。為了配合第一年緊湊的療程,凱傑國三一整年都是以「床邊教學」的方式完成課業,對於凱傑來說,最痛苦的不是治療的疼痛與副作用,而是奢望「正常上學」卻遙不可及,目前凱傑仍持續接受治療,幸運的是每星期只要到醫院報到一次即可,其餘時間,他都可以盡情享受陽光下的高中生活。
他雖然身體承受著病魔的折騰與療程的衝擊,但絲毫不減凱傑對生命的熱忱與積極,他說這一場病絕非人生的急轉直下,而是讓他的生命有綻放燦爛光芒的轉捩點。
三、彰化縣立和群國中林筱涵同學
林筱涵,成長於低收入戶家庭,父親在她二歲的時候,車禍造成腦部受傷,不僅摘除右眼,也引起腦膿瘍,家庭頓失重心,但是全家不放棄希望,用堅強的意志克服難關。父親腦膿瘍的後遺症是出現頑性癲癇與中度失智,時常半夜疼痛到需要掛急診,目前只能靠著藥物控制病情,定期門診追蹤,使情況不再惡化。媽媽一人獨立撐起家庭經濟重擔,但因為還要分心照顧家庭與父親,只能從事收入微薄的臨時工。
從國小開始,筱涵就努力讀書,讓自己在課業上能名列前茅,希望不要增加母親的負擔,同時得到的獎學金還可以貼補家用,她充份把握每個學習機會,即便失敗,她也要從中汲取經驗才肯罷休,筱涵國一曾經參加科學展覽,不幸敗北,但是在國二時捲土重來,善用所學並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終於在眾多高手之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特優」,她深切知道「困難的背後隱藏著通往成功的階梯」。
筱涵的家境雖不富裕,但卻滿足地可以與全家人一起生活,共渡難關。她的目標是成為一位心理師,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回饋一直幫助她的社會與貴人,她相信不被外在環境或個人遭遇所限,樂觀嶄新的人生就在不遠處。
四、宜蘭縣立國華國中余孟倢同學
余孟倢,五歲時身體出現不明瘀青,容易臉色發白,還不時感冒,一堆不明症狀都突然找上孟倢,經醫生診斷宣告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這對母親及孟倢而言猶如晴天霹靂,但孝順又貼心的孟倢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落淚,忍痛接受LSP的注射療程,這是一種會讓人痛到想瘋狂撞牆的椎心之痛,但為了不讓父母擔憂,孟倢甚至還主動向醫護人員催藥,就是希望父母能放心。
孟倢的導師表示初接這個班級,並未發現孟倢的不同,所有班級活動她都全力參與,直到醫護人員告知,才發現孟倢的堅強。在校園生活中,孟倢也隨時主動關心學習落後的同學,一同找尋解決之法,將同儕共進的精神表露無遺。在國中升學課業與古箏學習雙重壓力下,孟倢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常出席公益活動將動人的音樂分享出去,也把戰勝病魔的意志力與眾人共勉,孟倢不因學習樂器的辛苦而懊惱,因為她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也願意大家能欣賞她優美的琴音。
孟倢自己的故事激勵著許多人,甚至在2011年參與周大觀基金會送愛到大陸,現身說法為對岸癌症病童加油打氣,同時還發表她抗癌心路歷程的新書『活著就是勝利』。對於孟倢來說,給自己與家人更好的生活,是她最大的願望,也以自身突破困境的自強精神,給在生命中受挫的人一些鼓舞,重新燃起生命的光與熱。
五、嘉義縣立民雄國中何金融同學
何金融,父親在去年過世,罹患大腸癌的母親帶著兄妹兩人回到外婆家寄住。因為母親與妹妹均有弱智傾向,三人擠在農村磚瓦的平房中,輪流於房間內擦澡,使用流動廁所解決衛生問題,因為母親無謀生能力,每月接受慈濟功德會的生活救助。金融在家中要協助清洗全家衣物、負責處理全家洗澡燒水、準備三餐、打掃居家環境,甚至還要利用時間幫忙農務及資源回收貼補家用。僅管生活環境惡劣,但是金融相當懂事,以縣長獎的優秀成績從國小畢業,升上國中後,依舊保持名列前茅,申請獎學金來幫助家庭經濟。
金融也曾經對自己的家境心懷怨懟,可是升上國中之後,他慢慢明白自己是家中唯一重要支柱,所以他必須更用心、更努力的向學,才不會讓母親與妹妹受到欺侮。他在2011年「民雄鄉大士爺盃」學藝競試中榮獲「金牌獎」,每學期的學習領域計數理科競試都是全班第一名。他不單在課業上成績優異,也是學校樂旗隊團員,他充分利用社團時間主動學習「長號」樂器,並與同學合作練習,在2012年「藝鳴驚人,旗樂無比」管樂踩街嘉年華活動中表現突出,並參加2012亞洲盃行進樂隊大賽,榮獲金牌獎及最佳團隊獎的榮譽。
金融認真不服輸的特性,以偉人傳記作為推進自我的能力,他期許自己能展開雙手關懷社會,在順境中也不忘在逆境中的磨練。
六、苗栗縣立泰興國小林婕瑩同學
林婕瑩,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從小與母親及弟弟在租賃的破舊房屋中生活。母親以打零工維生,但仍無法獨立扶養兩姊弟,所以便將他們交給阿姨及外婆照顧,阿姨的孩子出生後,婕瑩主動負起課後保母的工作,為阿姨分擔辛勞。
四年級剛轉入泰興國小,婕瑩總是自卑低頭不敢說話,導師曾經要婕瑩協助教導其他同學數學課業,但是婕瑩總是拒絕,害怕自己無法教會同學。學校老師與主任常常鼓勵婕瑩:「不要自卑無法選擇的家庭,生活雖然比較辛苦,但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過得精采。」婕瑩慢慢伸出雙手,幫助學習緩慢的同學,讓同儕之間可以有正向前進的力量。此外,老師們為了讓婕瑩能自信表達長才,推薦她參加「泰雅族語朗讀競賽」,老師輪流指導並反覆在講稿上作標記,要婕瑩對著山壁大聲朗誦,勇敢表現自己這也是婕瑩第一次聽到自己的聲音在自然空間中的迴響,初試啼聲,婕瑩就獲得全縣第三名佳績。
她曾經畏縮、膽怯、安靜,現在希望自己將來當個老師,可以給人溫暖、可以散播無限大愛,讓許多害羞的學生,能像自己一樣笑顏逐開,大聲朗誦生命的歌謠。
七、基隆市立武崙國小楊詠安同學
楊詠安,從小父母離異,與父親、哥哥、弟弟與爺爺一起生活。全家只有父親一個人賺錢養家,詠安總覺得爸爸很辛苦,所以常會貼心的提醒爸爸注意身體健康,偶爾詠安也會感到孤單、無助,好像世界已無色彩,但是一轉念想到乞丐、街友,受傷連看醫生都沒辦法,許多躺在病床上努力撐過病痛打敗病魔的那些人,都不曾灰心過,自己又怎能對人生嘆氣呢?
在校園生活中的詠安,擔任風紀股長善於處理同儕關係,對於課業相當積極認真,除了語文上的資優天份之外,體育、數學也屬強項,表現傑出,領導溝通能力強,非常重視團隊精神,也頗有愛心,雖然自己家境屬於清寒之列,還願意將學校獎助學金的機會讓給其他更弱勢的同學。
詠安希望自己將來有能力,可以做個濟世的醫者,幫助窮人與病人,陪伴他們一起渡過難關。德蕾莎修女曾經說:「我們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做什麼偉大的事情,但是可以帶著偉大的愛做些小事。」詠安曾經接受許多人的幫助、提攜與友愛,因此也希望自己可以把這份溫暖傳遞出去,給予每一個人「愛」的力量。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1974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