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姵君
個子小小的林亞秀,有一個大大的夢想。她要花兩年的時間、去紀錄全台各地的古老手語。
提起這個夢想要從一本書說起。8年前,她還是一位大三學生,為了要準備推甄研究所,看了一本視覺語言的書。
書中紀錄了美國印地安、加拿大、還有中國的手語源起,反觀台灣,手語相關的紀錄卻是少得可憐。
體認到她所喜愛的語言──手語──正在消失,林亞秀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她想起大學時代、接觸過的聽障小朋友安安,為了長大後能夠融入社會、在醫院跟著語言治療師努力練習著,自己聽不到的語言。
亞秀也想起,大學畢業後,曾到國中資源班代課,孩子們雖然在下課時用手語跟她聊得開心,上課時卻用口語告訴她:「我們不會手語啦!我們比的才不是手語,老師的才是手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年輕一代的聾人則在「學會說話」的迷信下,徬徨猶疑在聽人與聾人之間,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因為年輕一輩的聽障者使用「中文手語」,跟使用「自然手語」的老一輩聾人產生隔閡。
所謂「自然手語」是聾人賴以溝通的母語,手語比的順序、是跟視覺看的先後順序有關。而相對的,「中文手語」則是用手勢、依照中文說話的順序、逐字逐句打出來,是特殊教育者研發出來方便教學之用,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
民國70年代以前,台灣自然手語融合了日本東京、大阪、以及中國,自成一格,豐富而多元。不過施行回歸主流教育之後、自然手語被摒棄不用,教育部為了教學需求,研發了所謂的文字手語,強迫聾校裡的師生統一使用,台灣自然手語也逐漸消失。
因此林亞秀決定、要紀錄6、70歲的聾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手勢與句法,在臺灣北、中、南、東及離島各地、蒐集手語,呈現臺灣自然手語的多種樣貌。
這樣的想法獲得「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120萬元的贊助,因此她得以出發圓夢。
藉著這一份紀錄的呈現,林亞秀希望,能夠拼湊聾人的生活圖像、紀錄聾人的歷史痕跡,讓聾人對自身的語言及文化有更多的認同,也讓社會大眾對聾人文化及語言有更多的瞭解及尊重。
(本單元由公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