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惠敏
在臺灣,一般孩子們2歲唸幼兒園,6至12歲上小學,遊戲和上學很日常,可能也很相像。那麼身心障礙兒童呢?他們都在哪上學?平常都去哪裡玩呢?和你我有沒有不一樣?
天生重度聽障的羅紫菁與老公,欣慰兩個聽障孩子如今在小學生活中,過得比他們以前還要自在、開心。
今年46歲的羅紫菁,小時候聽障服務資源不多,他們不知道手語翻譯或相關學習輔助,也不知道有啟聰學校的選擇,後來爸爸帶著她去臺北惠美語言中心陪讀,比其他孩子晚兩年才就讀一般小學。
但上學「沒有什麼效果」,她回憶,上課時僅能拼命將重點寫下來、或請同學幫忙,但很多題目都不懂,老師也多不會配合放慢速度,所以僅能「隨便讀讀、上課就混過去了」。
母親求曾被迫休學
「體育課呢?就呆呆的!」陷入回憶的羅紫菁說,好朋友不多,同學能多多少少幫忙。到了國中,真正壓力襲來,「聽不懂、也聽不到」,她選擇休學。幸而鄰居打聽到臺北的永吉國中資源班可以收聽障生,開始了從基隆到臺北每天搭火車上學的生活。英文、數學課程在資源班,其他則回到普通班上課,不過體育課仍皆是在旁邊看,因為「搞不清楚方向」。
因為從小都用口語,羅紫菁沒有正式學過手語。國中時的通車途中,她遇到一位同樣是聽障的朋友,正焦急萬分找東西,羅紫菁主動幫忙也只能用筆談,發現原來對方車票不見了,帶著她去補票,也因此建立了情誼,多了一位非正式的手語老師。
上了國中,因為資源班不少聽障生,「就不像小時候只能呆呆的、很難過」,紫菁的普通班老師也會私下詢問是否需要諮詢、補課,資源班的老師也懂得溝通,讓她也終於打開了心房。
不過提到校外教學,羅紫菁說,從沒參加過,「不想去、怕會有人拋棄我、被拋棄」,她默默地拭淚,對她來說,恐怕不僅是遺憾,也是一種當時沒有人支援的恐懼。她補充說,國小歲月中也是有開心的,就是結交了好朋友,因為碰到了困難、心情不好,最好的朋友藉由聊天安慰她,然而想到這位因病過世的好朋友又不免傷感。
羅紫菁白天幫忙媽媽賣小吃,晚上則與老公在夜市擺攤,掌杓的老公一心、全力要做出最好吃的地瓜球,果然因為扎實、脆口感深受歡迎。
兒女在校卻平安開心
他們的大女兒劉庭均出生時,護理師建議他們進一步去大醫院檢查,才發現女兒是中度聽障,幸而近年聽障服務資源較多,他們透過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聲暉綜合知能發展中心協助,也讓孩子盡早學習口語,也因為從小到大都在做生意、人來人往的環境,加上鄰居朋友的幫忙,兩個小孩的口語發音都相當標準。孩子上學時也由聲暉協助與學校溝通,建議老師申請幫助聽障生聽得更順利的FM調頻系統,加上科技的進步,可以與老師隨時用Line聯繫,老師也經常協助申請補助、獎學金。看著女兒、兒子在學校過得順利、開心,讓他們夫妻倆放心許多。
一開始,他們也考慮過讓孩子就讀臺中啟聰學校,羅紫菁觀察學校環境時,發現二年級的孩子無法清楚回答問題,想想女兒會說話、會聽懂,實在可以試試看非特教體系的學校,才請聲暉協助推薦收聽障生的學校。重度聽障的小兒子也就讀同一小學,了解聽障的老師也都很願意協助。兩個孩子的好動,還讓她們總是提心吊膽,畢竟助聽器及相關零件都不便宜,曾經補一個小零件就得花上萬元。
受限於經濟,羅紫菁說以前沒想過要幫孩子補習,不過孩子的舅舅建議,上了高年級還是應該讓孩子去安親班,女兒庭均的成績的確也有進步。不過她們做父母的都認為,成績不重要,只希望孩子平安、快樂,也希望即將進入國中的女兒,在新的環境也能與老師、同學良好的溝通。
談到小時候,有沒有兒童節願望,健談的羅紫菁相對沉默了,「連父母都不知道的願望」,她最後仍是保留了她的願望而沒有說出來,「因為…那是白日夢…」,相信她對孩子的願望,不再會是白日夢,在更多的資源、協助下,讓聽障的孩子能開心長大。
本文由身心障礙聯盟授權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