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無聲火鍋”店---重慶劉一手心火鍋店,店裡服務員大多是 聾人

----無聲之女神

 

2.無聲之彩●微訊

【公交扒竊嫌疑人昨日開庭審理】

12月22日上午,九江市潯陽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10月12日105路公交車扒竊嫌疑人李某(聾人),公正法官嚴格依法執行審判程序,李某對自己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對公交扒竊行為產生強有力的打擊威懾力,審判結果將擇日宣判,我大隊派員參加旁聽。

--- 九江市公安局直屬分局公交車管理大隊

 

3.無聲之彩●微訊

聾人—重聽—健聽,三者間的婚姻概述!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是個不盡相同的,我的回答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準則。 那麼,重聽人在聽人和聾人兩個圈子之間,該怎樣選擇終生伴侶呢?
我個人認為: 重聽人找聽人,文化水平和生活習慣接近,等於給自己找回了耳朵,今後的生活將是豐富多彩的主流社會的聽人生活。 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家庭事務處理、家庭安全等等,夫婦可以獨立面對,好處很多。 因為一個家庭決不僅僅是夫婦兩人,一定會有許多需要和社會打交道的事情。 但是,當今社會聾聽之間的互相理解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互相溝通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除非這位聽人和你青梅竹馬或是你特別優異引起他或她的愛慕才有可能十分美滿。 如果你沒有特別的自身條件,一定要找聽人的話,選擇面不很大,而且對對方的相貌、條件等等,不能有過多和過高的要求,並且需要你的親友和自己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 如果找的不是特別滿意或成功,或許家庭不穩定的因素多了些,或許這位聽人也是生活的拖累。
重聽人找聾人,優勢在重聽人一方。 重聽人文化高素質好,容易得到聾人的愛慕。 聾人等於給自己找到了嘴巴,給聾人一方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便利,聾人一方的父母也一定能高興滿意。 重聽人也可以找一個相貌、氣質和條件較好的聾人。 不足是,日後的生活就從此進入聾人圈子了,生活比較封閉。 因此家庭面臨的困難多一些,家庭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很多事情離不開父母的幫助,自己從此永遠難以真正走進主流社會了,自己的言語能力也可能會因之逐步退化。 此外,孩子和聾父母溝通無法十分暢通,孩子內心會感到憋悶,孩子的教育要靠聾夫婦的父母幫助,而且很可能孩子入學後沒有尊嚴感,容易受到同學和社會的輕視甚至欺負。 由於聾人人際圈子小社會地位低,在日後生活大事情上幾乎幫不上孩子什麼,孩子的前途全靠自己努拼搏。 找聾人的話,由於聾人在就業上和升遷上的難度比聽人大,一定要注意對方的家庭條件、對方的工作穩定性和對方收入的高低,否則很容易陷入生活困難的泥潭。
總的來說,重聽人找聽人對家庭和後代好處多些;重聽人找聾人在感情和私生活上滿意度高些。 但也因人而異,不一定全是這樣。
其實,生活就是選擇,你選擇了什麼道路,就承擔著什麼樣的責任和生活內容,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參照。 生活又像迷宮,你走進一道大門,你就得探尋下去不能回頭,哪怕前面多麼艱難曲折。 生活又像探索,別人無法代替,只能自己面對。 有一本書叫《論迷宮》,是法國人寫的,是以迷宮闡釋人生哲理的書,我建議大家好好看看。 站在十字路口不要怕迷失,哥倫布正是失去了航向才發現了新大陸,牛頓正式迷惑於頭頂掉下來的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生活中的人應當做到的是: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探索,走出自己認可的人生道路。

4.無聲之彩●微笑訊

【聾人權利】從“我們要聾人做校長”說起

導讀

我們要的,只是自己有權利選擇。

若問起世界上最好的聾人大學是哪一所,我想聾人朋友們都會給你一個統一的答案:美國加勞德特大學。 這所學校和他的附屬學校覆蓋了從小學到博士的所有課程,而且這也是美國唯一一所由總統親自簽發畢業證的大學。

 

加勞德特的校訓是:“除了聽,我們什麼都能做!” 而從它建校之後所發生的事實也在不斷的證明這個口號。 在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校除了在聾人傳統職業領域,比如:園藝、手工、工程等有了廣泛的發展,也在其他領域有了創造性的飛越,比如:體育、計算機。 越來越多的聾人獲得了高等學位,也在各行各業造福著社會大眾。

當然,如果一切都這麼美好地發展下去,也就不會有1988年爆發的“我們要聾人做校長”事件。

 

這個故事在聾人圈里至今仍被津津樂道。 當時現任校長的任期將近,學校董事會開始挑選下一屆校長,三位候選人中有兩位是聾人,也像往屆一樣,董事會挑選了其中惟一的“聽人”作為校長。 但所有的學生、教師、校友,已經受夠了這種隱含的歧視,他們聯合起來採取行動,強烈要求讓聾人來擔任他們的校長,但是董事會根本懶得理睬。

 

 

“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話語權,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權。”

 

憤怒的學生自發地聚集起來,包圍了董事會的住所,他們還組織到白宮遊行。 這次聾人社區的學生運動得到了媒體的支持,贏得了大眾的心。 短短一周之內,抗議取得了成功,原校長和董事長迫於壓力辭職,聾人當了校長。

 

在那時,聾人的權利沒能完全得到重視。 他們只能適應“正常人”的需求,不斷地努力去減少給人帶來的麻煩。 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甚至包括很多聾人也覺得去適應“聽人”是一種理所當然。 因此他們會努力地在學校裡好好學習說話,甚至於還有的家長生怕自己的聾孩子學會了手語之後就不去學說話,禁止孩子接觸手語。

 

直到“我們要聾人做校長”事件兩年後的1990年, 美國通過了《殘疾人法案》(ADA),聽障人的權利才真正在法律層面得到重視。 比如新聞節目都配上了手語,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也開始重視聾人的個性化需求。

 

家長、老師都已不再逼迫聾人學說話,而是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選擇。 而聾人們呢,他們也意識到,自己應該與社會有交流,同時也應該保有自己的文化。 我們要的,只是自己有權利選擇。

 

由此,我想起前幾天的兩會,從2012年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直播畫面的右下角會出現一位手語翻譯。 去年這事兒剛出來時,快被誇上天去了,彷彿我們一夜之間就已經追上了美國殘障人事業發展的腳步。

 

誠然,“手語新聞”走上屏幕,確實可以增進聾人參與社會融入社會。 但是,這只是看上去的美好。

 

其實電視上的翻譯,使用的是我們聾人看不懂的“ 文法手語 ”,這套手語是以漢語的語法規則為依據,將一句話按照每個單字拆開組合起來的,而不是按意思或詞為單位做一個動作,好像“認為”這個詞,就被硬拆成“認”和拼音“W”兩個。 這樣一來,了解漢語語法的人就可以非常容易的掌握這套手語,可是對於我們聾人們來說,這實在是不符合實際情況。 並且在這套手語裡,像“委屈”和“冤枉”是一個動作的詞也很多。

 

其實,我們聾人之間,有一套非官方的手語,叫“ 自然手語 ”,“自然手語”是按照一句話的完整意思通過肢體動作、手勢動作以及面部表情來傳達的,這樣的手語更符合我們聾人的習慣與特點。 像在美國,現在通行在聾人間的手語,就是由他們的“自然手語”演化而來的。

 

顯然,這種“文法手語”是在沒有考量聾人實際需求的情況下設計的,設計者一定不是我們聾人。 當然, 我們也沒有見過哪個聾校的校長是聾人的,甚至於到目前為止,聾校裡的聾人老師也非常罕見,原因只是可笑的他們沒法通過普通話測試,拿不到教師資格證。 用這個來拒絕聾人進入學校任教,就不用再琢磨別的理由了噢!

 

真不知道,我們國家的聾人還要努力多久,才可以有權自己選擇。

 

來源: 有人雜誌獨家 作者:高源聽障

 

謝謝你閱讀,下次再見!

無聲之彩-微訊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