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如賢(左)陪伴聽障兒子簡慧光求學22載。
記者曹馥年/攝影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3/26 14:5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326 14:06:32)南華大學建築景觀學系三年級的課堂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位媽媽跟著兒子同在課堂上,帶著老花眼鏡、打開錄音機、聽老師講課、抄寫筆記。下了課,媽媽盯著兒子複習功課,書寫作業,遇到了困難,就打開錄音機重聽老師的講解。如今聽障的兒子逐漸自立了,高中畢業的媽媽陪兒子上大學聽課聽出了興趣,準備在兒子畢業後,也投考南華大學,當起真正的大學生。



原本住在彰化的簡豐銘,因為職務調動遷至嘉義定居,民國七十七年么兒慧光出生後,發現他不但不說話,連走路都有困難。身為母親的程如賢開始有了煩憂,帶著兒子不斷的進出醫院,做過無數次的檢查,診斷出是聽障及發育遲緩,於是積極進行「感覺統合」的治療,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在嘉義林綜合醫院、在彰師大的實驗班,不斷來回於嘉義與彰化間,進行口語、肢體的訓練與治療,到了三歲半,慧光才學會走路,才慢慢開口說話,比一般的孩子晚了二年多。



慧光在嘉義師範學院上幼稚園的啟聰班,慢慢的學會了普遍孩子的技能。小學的前四年與同學的相處都還好,但是,儘管他學會了講話,也會回應,可是他學的話猶如「鸚鵡學語」,聽到什麼就說出什麼,讚美話也說、罵人的話也說,經常會脫口而出罵人的話,因此得罪人的機會也就大得多。他的認知上也沒有「你我」的分別,借用別人的東西不會事先打招呼,直來直往稚幼的習性也得罪了許多同學,同學們排斥他、欺負他、打他,他在老師和家長面前也說不清楚事情的原委,變得鬱鬱寡歡,變得恐懼上學。許多年後,簡媽媽才知道,慧光在國小的最後一年是在輔導室單獨度過的,學校將他與其他同學隔離了開來。



慧光國小畢業後上了玉山國中,這所國中有啟聰班、融合班、資優班。慧光上的是融合班,融合班也稱回歸班,是要與普遍班的同學一齊上課,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環境的,在與同學相處時遇到問題會立即處理,這個學習的環境是慧光比較快樂的時光。



國中畢業後,他考取了華南高職,雖然申請同學陪讀,可是,同學有自己的功課,不能經常陪在他身邊,他有了不想念書的念頭,好不容易完成了高職的學業,在要進入大學的時候,簡媽媽認為不能再放任慧光如此了,因此在前往南華大學面試時,他與建築景觀系的主任陳正哲商量,如果錄取了,她要陪著兒子上學,陳主任聽到了她的說明,了解愛子心切的心情,因而允諾了簡媽媽的要求,同意她與兒子一齊上學。



進入大三了,簡媽媽陪著慧光抄筆記、錄音、複習,完成了九十多個學分,目前邁入另一個二十五學分的課程,在二年多的時光中,員林高中畢業的簡媽媽習慣了大學的生活,同時也知道南華大學有個生死學系,會教導人們在面對生命盡頭的時候如何去因應、如何去安排、如何去永續經營自己的生命,因此,她將在慧光畢業之後投考生死學系,一來可以享受大學生活,更可以探索生命深奧的哲理。



圖說:陪伴兒子簡慧光(右)念大學的程如賢(左)自己也準備成為大學生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 南華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543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