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者最近研發出一種可以放置在口中的接收器,將外界聲音轉換為能夠震動的電子信號。聽力障礙患者可以將舌頭放在接收器下方讀取震動數據,類似於盲人通過指尖閱讀盲文一樣。
這種接收器包含了20個電極棒,每個電極棒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每秒震動30-100次,將外界聲音通過脈沖轉化為舌頭可感知的內容。當然,用舌頭學習“盲文”也是需要時間的。使用者需要先戴上接收器進行3-4週甚至2-3個月的“轉碼”適應學習,才能夠比較順利地用舌頭“聽到”外部聲音。
在幫助盲人恢復聽力的問題上,人工耳蝸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通過手術植入耳朵後,人工耳蝸可以直接將外部聲音傳送到大腦的聽覺神經。但人工耳蝸及植入費用非常昂貴,在美國至少要花費10萬美金,而在國內單側植入也要15-20萬元左右。
相比於人工耳蝸,這種新研發的“舌頭感知器”會更加便宜,對身體的創傷也更小,就像矯牙器一樣可以隨時方便的戴上或者取下。
目前這樣的“舌頭感知器”仍處於研發和測試階段,研究者還需要更詳細地“繪製”了解不同人的舌頭類型以更精確地掌握神經末梢所處的位置。現在所積累的數據和技術已經可以做到針對不同人進行私人訂製“舌頭感知器”,但還需要更多的數據研發出可以適合大多數人使用的通用設備。
我認為,這種“舌頭感知器”相比於植入式的人工耳蝸的確更加經濟、方便和容易更換。但是在功能方面,人工耳蝸可以幫助聽力障礙患者隨時隨地更直觀“聽懂”外界聲音,而“舌頭感知器”卻需要有“解碼”的過程。此外,使用者在喝水進食刷牙甚至看牙醫時,可能需要取出“舌頭感知器”,那麼在這樣的場景下使用者將無法像戴人工耳蝸那樣正常獲取外部聲音。這或許是研究者在進行產品測試時需要攻克的又一個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