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到五歲癱瘓在床,六歲學會爬行,直到八歲才能走路的王銘遠,是個唐氏症寶寶,今年十九歲的他,打得一手好爵士鼓,還曾在身心障礙才藝賽中獲得打擊類冠軍,也是學校鼓樂社團的小老師,人生敲打出響亮的音符。

 台北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主辦北銀身心障礙才藝獎,每位參賽者背後都有一段苦練的心路歷程。銘遠爸爸王通流說,銘遠從出生到五歲都臥病在床,到六歲才逐漸可以起身。他本身從事音響生意,也與幾位同好組成樂團,兒子小時候就跟在身邊,耳濡目染下,對打鼓產生興趣。

 他表示,起初銘遠是拿筷子隨意敲打,慢慢的,有了節奏感,於是他開始教孩子練習,樂團幾位叔叔也是現成的老師,到如今,兒子的功力已經可以師徒同台,不成問題。目前就讀基隆特殊學校二年級的他九歲習鼓迄今,參加過多場才藝競賽,去年獲得北區身心障礙才藝競賽打擊類第一名,並應邀於公益活動演出,激勵其他身心障礙青年。

 家住台中的鍾宜芳,重度聽障,媽媽陸麗先是古箏老師,女兒也是她教過第一位身心障礙學生。她說,重度聽障者聽不到高頻音,因此,泰半彈法,宜芳只能靠讀唇語、筆談來理解,教導時,她在女兒的肩膀上輕敲,讓她感受到節拍,當然,有時還是免不了會走音。但彈琴技巧是其次,令她欣慰的是,女兒從中培養自信,如今公開演出也不會怯場。

 卅七歲的范文星,從小喜歡哼哼唱唱,沒想到,十九歲那年,因誤食強鹼,食道聲帶嚴重灼傷,經六次重建手術,都無法回復原有嗓音,也不能正常飲食。不甘心從此與歌唱絕緣,他還是繼續練唱,他認為,唱歌是他對生命熱情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自閉兒李尚軒,具有超強的音感和記憶力,在老師和媽媽鼓勵下,踏上音樂之路,經常苦練到手指起水泡、破皮,不久前,才受邀總統府介壽堂慈善音樂演出鋼琴和木琴。媽媽說,昂貴的學費幾度使得一家人想放棄,但為了兒子,還是咬緊牙關撐過,也鼓勵育有身心障礙孩子的家長,多一分堅持,終究會在孩子身上多看見一分希望。

 中壢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老師何敏芬表示,智障孩子練習舞蹈,除有助肢體協調外,還可穩定心緒,學校還特別成立啦啦隊,讓學生從舞蹈音樂中,激發潛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