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兒念幼稚園的時候,母親為了幫我照顧她,就住到家裡來。母親生性沉靜、儉樸,不打牌、不逛街、不串門子,除了做做家事,就是看電視。電視節目她也多半看不懂,總是邊看邊打盹,我想她的日子是挺無聊的。
有一天,女兒拿紙黏土回家做,剩下一些紙黏土,就隨意擱著。幾天後,我發現茶几上有幾隻紙黏土捏成的小動物,造型樸拙,手法卻頗老練,不像出自女兒的手。詢問之下,母親不好意思地笑說:「是我隨便捏的!」在那之前,我曾跟朋友學捏陶土,因手拙而放棄,沒想到母親「隨便」就捏出那些小玩意兒。我就趕緊再買些紙黏土回來,陪著母親一起捏,怪的是我怎麼也捏不好,母親卻一捏就有模有樣。
我問母親為什麼會捏,她說小時候捏過糯米糰。我記得了,以前外婆家逢年過節做「紅龜粿」時,都會順便捏些小動物,蒸熟了可以吃,若不吃掉,乾了以後可以擺一陣子,他們叫那種小偶為「雞母狗仔」(用台語念)。大概所捏的東西不外乎眼前常見的雞、鴨、貓、狗等。可惜我們家不興做那些東西,母親的才藝整整被埋沒五十年。一個十六歲的少女,變成六十歲的老阿嬤,長年操持家務,她的一雙手像老樹根,手掌的皮膚粗糙,長了老繭。可是這樣的一雙手,卻仍巧妙地捏出那些可愛的小偶,令我非常讚嘆。
有一位藝評家朋友來訪,驚見這些靈巧的小偶,認為母親可以當個「素人藝術家」。我們表達了這個意思,母親惶恐地搖手,說她什麼也不會。我才不管,以為母親可以成為「台灣的摩西奶奶」(摩西奶奶是美國的素人畫家),於是積極地要教母親寫字,並買了畫筆給她。一生未拿筆的母親不肯提筆,只肯捏紙黏土。
後來我覺得自己很可笑,只要母親快樂就好了,為什麼要去「塑造」她?看她捏的小偶,有一窩雞、有一家豬、有牛羊 ...... ,都是她熟悉的東西,偶而,也會看畫片捏小恐龍,這就夠了。她一向不喜歡我們給她錢,或送她貴重的禮物,紙黏土就成為「惠而不費」的好禮了。
從糯米糰到紙黏土,母親那一雙巧手有了依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