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九十三年一月廿八日中國時報〕
現有的醫學研究與發現多半強調,第一代外籍與大陸媽媽生下早產兒、殘障兒的比例較高;而且由於她們的台灣先生多有殘障,有的甚至罹患精神疾病,所以下一代孩子先天疾病等問題較多。同時又因為父母親為文化與社經弱勢族群,因此孩子有高比例會出現發展遲緩現象,到學校也會出現生活與學業上的問題。若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的統計資料會發現,在民國九十一年度共廿四萬四千一百四十三個通報新生兒中,本地母親所生的新生兒達二十一萬兩千八百零七人;外籍與大陸媽媽之新生兒則為三萬一千兩百八十九人,比例是百分之十二點八一,與統計中百分之十二點四六的比例非常接近。這項資料卻發現,在各種新生兒健康指標中,不論是出生體重低於兩千五百公克、少於三十七週的早產情形、剖腹生產、先天缺陷等,統計發現其實都是本地媽媽高於外籍與大陸媽媽。換言之,從大樣本的統計資料並未得出外籍媽媽所生孩子素質較差的證據。更特別的是在「先天缺陷兒」項目上,以一萬個初生兒為單位,外籍之子的先天缺陷比例是萬分之一百二十一點八,本地之子卻為一百三十四點四,也與現有的刻板印象不相符。但要注意的是,只有廿歲以下之外籍與大陸媽媽所生的孩子,先天缺陷比例比本地母親為高。從新生兒通報資料可知,外籍與大陸媽媽多數為台灣生下了健康寶寶,民國九十年、九十一年兩年的全台通報數據都是一樣,這顯示長期來所有醫院臨床發現與地區性的統計,其實都只是顯現了局部真實而已。隨著外籍與大陸新娘來台時間較長後,台灣確實需要更多大型與樣本充足的研究。國民健康局局長林秀娟表示,正在進行中的「台灣地區出生世代調查」(簡稱)之研究便是針對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大規模追蹤調查,其樣本是在全台灣進行隨機抽樣,佔百分之十二的外籍與大陸配偶之子一定會被抽到。在實際生活中,若干人也認為他們接觸「新台灣之子」時,也都是看到很健康的個案。屏東「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理事長曾鴻志指出,他曾經陪同暨南大學人員到外籍配偶家中進行家庭訪視,印象中很少看到孩子有身心障礙 或是發展遲緩等問題,頂多是看到有語言學習障礙等問題。在外籍新娘精神狀態上,曾有報導指出外籍配偶可能出現壓力過大等精神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楊明仁表示,遷徙本身就是很大的壓力,不僅須脫離原來的文化脈絡,也會對生活造成影響。但他發現台灣的家人如果能夠給予支持與照顧,她們的情緒反映如憂鬱傾向甚至比本地新娘來得低。楊明仁提醒說,台灣在疾病名辭的運用很亂,以憂鬱來說,應該是說憂鬱症狀,而非憂鬱症。前者指的是焦慮與情緒不快樂,一般人有此傾向的比例是百分之十五至二十,老人是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青少年是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外籍新娘是百分之三十,其實相差不多。高雄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許德耀也表示,他必須強調他在民國八十八年針對外籍新娘進行研究時,外籍新娘的處境較孤立,但現在已經不同。新來的外籍新娘已有同鄉奧援,因而大家在看研究報告時,也要注意研究進行的特定期間。但數據中仍然看到外籍與大陸媽媽過早懷孕的問題嚴重,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優生保健科主任林陳立因此說,任何先進國家都不希望出現未成年少女懷孕的現象,台灣的外籍媽媽卻有太多情況是一結婚就立刻懷孕,值得大家特別注意與預防。總的來說,外籍新娘是個籠統概念,有的外籍新娘社經地位很高,有的卻是進口新娘,外籍配偶的配偶也要區分,但目前對台灣丈夫所做的研究卻是少之又少,並未深究他們大多數為殘障,又或者只是處於低社經地位的健康男性?但不論如何,社會都不應歧視低社經地位者所生的孩子。事實上,早期台灣祖先渡海來台,胼手胝足的故事至今令人歌頌不已,先民們幾乎個個來自低下社經階層;此外,七○年代台灣的經濟奇蹟也是出自黑手型的中小企業;而到今日,台灣總統陳水扁更是「佃農之子」,他們的成就都未因為出身低而受限。歷史仍須延續,台灣還要努力往前走,在全球化的軌跡中,所有外籍與大陸配偶及其所生的「新台灣之子」正走在隊伍行列中。慶幸有了他們,台灣的陣容才能更堅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