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黃微芬/南市報導
早產兒由於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最怕受噪音影響,有造成聽力障礙之虞,為此成大醫院特別研發噪音警示燈,裝在新生兒加護病房裡,提醒醫護人員說話時要輕聲細語,操作時要溫柔婉約,避免發出噪音聲響,成功地將原本測得的 62分貝降低為目前的 57分貝。
這項設計是由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林其和及護理部副主任張瑩如組成研究小組,共同研議,邀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南部分院工程師張耀仁協助設計,九十二年二月裝置完成,在全國各大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首開裝置噪音警示燈的先例。
張瑩如表示,噪音向來被視為是新生兒加護病房裡的主要壓力源之一,例如保溫箱的馬達聲、各種監視器、冷氣空調發出的聲音、以及醫護人員走路及交談、主治醫師指導學生的聲音等,長期暴露在這些噪音中,容易使新生兒產生心跳過速或過於遲緩、缺氧、增加肌肉張力、血壓及顱內壓增加、睡眠障礙及聽覺障礙等。
她說,這些壓力反應,對新生兒來說,往往會增加其能量消耗,進而造成生長及發展遲緩,對工作人員而言,長期暴露在噪音中也會干擾工作情緒、容易造成疲勞、及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甚至造成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因此,如何降低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噪音,已是目前新生兒照護的國際趨勢。
成醫是在八十八年便著手調查及進行改善,當時測得的平均環境音量是 62分貝,一天中高於 65分貝的突發性噪音事件則多達 2500件,其中 90%都是來自人為因素,例如工作人員的談話聲、金屬物品的碰撞聲、用力開關垃圾桶的聲音等,僅 9.2%的突發性噪音為儀器警報聲。
因此在調查結果出爐後,成醫即積極進行各種噪音控制,平均音量雖有下降,但突發性噪音還是無法有效改善,所以進一步研發噪音警示燈,將閾值設在 65分貝,一旦病房音量超過此標準,警示燈就會亮起紅燈,提醒醫護人員改變音量或調節噪音來源。
張瑩如表示,在噪音警示燈使用一個月之後,病房內的噪音事件就已從平均每天的 2069件減少為 748件,上個月進行連續 7天、每天 24小時的監測後,突發性的噪音事件已減少為一天 500件,平均音量則為 57分貝,顯示工作人員並沒有因為警示燈的長期使用而「視而不見」,只要養成減少噪音的習慣,警示燈還是有長期維持的效果,未來希望能進一步降低設定閾值,提升新生兒的照護品質。
早產兒由於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最怕受噪音影響,有造成聽力障礙之虞,為此成大醫院特別研發噪音警示燈,裝在新生兒加護病房裡,提醒醫護人員說話時要輕聲細語,操作時要溫柔婉約,避免發出噪音聲響,成功地將原本測得的 62分貝降低為目前的 57分貝。
這項設計是由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林其和及護理部副主任張瑩如組成研究小組,共同研議,邀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南部分院工程師張耀仁協助設計,九十二年二月裝置完成,在全國各大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首開裝置噪音警示燈的先例。
張瑩如表示,噪音向來被視為是新生兒加護病房裡的主要壓力源之一,例如保溫箱的馬達聲、各種監視器、冷氣空調發出的聲音、以及醫護人員走路及交談、主治醫師指導學生的聲音等,長期暴露在這些噪音中,容易使新生兒產生心跳過速或過於遲緩、缺氧、增加肌肉張力、血壓及顱內壓增加、睡眠障礙及聽覺障礙等。
她說,這些壓力反應,對新生兒來說,往往會增加其能量消耗,進而造成生長及發展遲緩,對工作人員而言,長期暴露在噪音中也會干擾工作情緒、容易造成疲勞、及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甚至造成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因此,如何降低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噪音,已是目前新生兒照護的國際趨勢。
成醫是在八十八年便著手調查及進行改善,當時測得的平均環境音量是 62分貝,一天中高於 65分貝的突發性噪音事件則多達 2500件,其中 90%都是來自人為因素,例如工作人員的談話聲、金屬物品的碰撞聲、用力開關垃圾桶的聲音等,僅 9.2%的突發性噪音為儀器警報聲。
因此在調查結果出爐後,成醫即積極進行各種噪音控制,平均音量雖有下降,但突發性噪音還是無法有效改善,所以進一步研發噪音警示燈,將閾值設在 65分貝,一旦病房音量超過此標準,警示燈就會亮起紅燈,提醒醫護人員改變音量或調節噪音來源。
張瑩如表示,在噪音警示燈使用一個月之後,病房內的噪音事件就已從平均每天的 2069件減少為 748件,上個月進行連續 7天、每天 24小時的監測後,突發性的噪音事件已減少為一天 500件,平均音量則為 57分貝,顯示工作人員並沒有因為警示燈的長期使用而「視而不見」,只要養成減少噪音的習慣,警示燈還是有長期維持的效果,未來希望能進一步降低設定閾值,提升新生兒的照護品質。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