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不了解早療的人,

會對機構裡的教保老師有偏見,

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在為心智障礙者把屎把尿,

無法理解早療工作的專業與重要性……

 

圖/詹波

圖/詹波

 

 

大腳一邁跨進了早療領域

對家中有心智障礙者的家庭來說,很多人不願意面對,常常採取避而不談的方式,但第一社福愛智發展中心的嘉惠老師不一樣,她從不忌諱說出自己有個弟弟在第一社福的愛新中心住宿,自己也是因為弟弟的關係才到第一工作。

嘉惠的弟弟直到三歲都不會說話,也學不會自己上廁所,經醫生診斷,確認了是重度智能障礙者。但,是什麼原因造成弟弟變成這樣呢?醫生也無解。那時候早療的資訊並不發達,嘉惠的母親只有把弟弟往一般幼兒園送,弟弟在幼兒園的一張團體照讓她印象深刻──照片中的弟弟站在邊邊,眼睛看的方向和其他人都不同。

弟弟讀小學時,並沒有太多的特教班,所以還是被編進了普通班,與眾不同的他所得到的待遇當然也不同。等到弟弟終於可以進入特教班就讀,她才看到弟弟像一般人一樣有了學習的權利。

雖然弟弟是心智障礙者,也許是天生心理素質好,嘉惠對於有這樣的弟弟沒有過什麼負面情緒,反而自動自發擔著照顧弟弟的責任,也因為從小就接觸心智障礙者,她很習慣與他們接觸。後來知道愛智有職缺,她很樂意地從原本的幼兒園老師換到第一的愛智中心來當教保老師。

本以為照顧弟弟之後,會知道這類的工作有多辛苦而避開,沒想到嘉惠反而大腳一邁跨進了早療領域。原來,曾來愛智當志工的嘉惠發現早療課程跟一般幼兒園課程不同,非常有趣,加上她覺得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這也是她願意來當教保老師的原因。

 

不是人人都做得了的工作

許多不了解早療的人,會對機構裡的教保老師有偏見,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在為心智障礙者把屎把尿,無法理解早療工作的專業與重要性。

其實,早療課程所接觸的學生有的可能連翻身都不會,更別提吃飯、走路、上廁所……這些對一般孩子就跟呼吸一樣簡單的事情;要訓練學生可以翻身,可以舉手運用手部肌肉,不是一兩句鼓勵就能做到的,所以早療老師們必須和治療師配合,設計出適合學生也能吸引學生願意配合的遊戲、運動,這些沒有專業是辦不到的。

而即使老師們絞盡腦汁設計出非常棒的課程,有時候學生的進步仍非常有限,可能大半年才學會一個翻身,之後再花個大半年學會坐、站……這樣的過程常讓很多老師灰心,若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就會被挫折打敗,所以早療老師也不是每個人都當得了的。

嘉惠有個從兩歲就開始接受早療的學生,他在媽媽肚子裡時感染了巨細胞病毒,不只有智能障礙,連聽力也不好。由於中心裡沒有多少聽障的孩子,沒有人可以教導怎麼引導聽障的孩子,為了讓自己有更多認識,嘉惠到處上課,學習怎麼和聽障者相處。

對嘉惠來說,很多事情的價值是看不到的,但是當遇到的時候,就足夠支撐她繼續努力。好比和這個聽障的孩子相處,因孩子的認知能力真的很不好,若想從短期訓練來評估孩子是否有進步是不對的,而是該從兩歲開始早療到小學三、四年級──這麼長的時間來檢視,才能從中看見孩子的進步,老師也才能從中發現訓練達到的效果。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讓嘉惠願意堅持、繼續早療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