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10-09 中國聾人網

他拿出一個本子,用筆寫下:“您好,我叫劉誠,是從山東過來的,想拜訪海寧在銅板上書畫的孫建明老師,我很喜歡孫老師的銅刻風格。”
  隨後,他拿出一本冊子,其中有一頁是《海寧日報》2011年11月19日的一篇報導,《在銅板上書畫—記刻銅藝人孫建明》。
  原來,這是一位聽障小伙。我們的交流,從紙上開始。

 劉誠來自山東濰坊,已在無聲的世界裡走過了32個年頭。8個月大時因感冒導致高燒不退,劉誠再也聽不見了。於是,吃藥、打針、手術、按摩……這些成了他對童年最清晰的記憶。
  8歲時,劉誠進入一所特教學校。之後,在藝術上頗有天分的劉誠學習了泥塑、木雕、刻瓷盤、剪紙、動漫設計,並獲得過多個獎項。2003年,《濰坊日報》曾以劉誠自強不息的求學精神刊發過一篇題為《無聲世界的亮麗音符》的報導。2006年,劉誠從長春大學畢業,之後辦了個人藝術工作室,免費教授聽障兒童技藝。
  “在大學時我在雜誌上看到過鍥金畫的事,非常漂亮精緻。2011年,有朋友給我介紹民間藝術家辛澤容老師,沒想到辛老師知道我是聾人,而且也在學習藝術,願意免費教我鍥金畫,就這樣,我開始跟著辛老師學習鍥金畫了。”劉誠介紹,在學習鍥金畫的過程中,他跟辛澤容老師也是通過演示和手寫的方式來學習和交流。
  這次,他帶來的一本冊子裡,特意放上了一些自己的藝術作品。
  “金屬雕刻是非常美的藝術,別的東西無法與它比較。我是從《海寧日報》電子版上了解到孫建明老師。2年前,我就有計劃拜訪他,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來海寧。這次來之前,我曾多次幻想過見面的場景,也許他會拒絕我,不教我。因為我曾多次被老師拒絕。”在紙上,劉誠有點擔心地寫道。
  刻銅藝術大約起源於清代中期,上世紀初這一藝術形式非常盛行,當時從事刻銅藝術的人多為書畫篆刻造詣頗深的文化人,由他們親自操刀的作品,其藝術性和審美性自然不可小覷。
  孫建明是長安人,從小熱愛書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拜杭州畫家吳靜初為師。工作之餘苦練書法,閱讀書畫理論,並進行山水畫創作。後來,他慢慢走上了銅刻之路。他的銅屏作品《富春山居圖》,把握了原作品的風格意境和筆墨特徵,做到了以刀代筆,雖刻猶寫的效果。現在孫建明的作品已為更多的人所青睞,他的名字和作品也被編入專業書籍,作品的訂購也應接不暇。
  當天,記者聯繫到孫建明,在電話裡講明了來意。起先,孫建明感到有點意外,不過他很熱情,願意接待劉誠。
  下午1點,我們出發前往孫建明的工作室—位於長安鎮(高新區)和平街一處民宅里。
  在和平街上,遠遠地,劉誠先認出了孫建明。孫建明也向我們招手。
  看過劉誠的作品後,孫建明誇獎劉誠“你繪畫很好”。
  “從事這個行業必須耐得住寂寞。”孫建明告訴劉誠。他點了點頭。
  “你寫過毛筆字嗎?”孫建明問。
  “沒有,但我可以臨摹名家書法,還有中國畫,不過我以後一定會練習書法。”劉誠寫下這句話。
     接著,孫建明說:“我可以通過2天時間,把基本的技法,鑿子磨法,基本功的練法告訴你,關鍵要回去靠自己練,書法、畫也得去學。以後我們可以通過短信互相交流學習。” 
  劉誠驚喜地點了點頭。
  無聲的教學課就在這裡上演了。
  “孫老師真好,無私地把技法傳授給我。”昨天,記者收到劉誠的短信。
  他還說:“孫老師還教我學磨刀,送我兩支他親自磨的刀具。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忙,我不會那麼順利見到孫老師。我會更加努力,謝謝!”   來源:海寧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