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授手語語法

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初級研究助理兼課程導師李然輝表示,這兩個課程是為了配合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與賽馬會合辦的聾人育計劃而推出。「我們欲透過課程提供育資訊予聾人學童的家長、有意投身聾人育界的人士或任何對手語及聾人文化有興趣的健聽人士。」李然輝說。

大部分的手語課程只會授基本的手語詞彙,而該初階課程更會致力授手語語法。課程由李然輝與一位聽障人士朱君毅合,後者曾修讀中大專業進修學院與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合辦的「香港手語語言學文憑課程」及「授香港手語文憑課程」。「這兩個課程專為聾人而設,授分析手語文法的理論,由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導師任,除讓學生更能掌握課程內容,亦是對手語的尊重。」李然輝說。

解釋句子結構

李然輝表示,香港的手語可分「自然手語」及「中文手語」兩種,課程會授前者及研究其語法,後者則指根據中文語法而形成的手語。學生可在課程學到約五百個常用的香港手語詞彙及簡單的句子結構,以下是導師朱君毅的示範,可看到自然手語的一些特色:

導師示範手語

一:名詞、動詞在前,「不」字放尾

「我不喜歡吃蘋果」是中文的語法,而自然手語則是先把手弄成球體狀,以表示蘋果,口部亦要郁動顯示出吃的動態,最後左右擺動手掌,表達不喜歡的意思,次序是「吃蘋果,我不喜歡」。

二:一個動作可有兩種意思

中文語句「這物件是甚麼?」、「為何他不出席?」的「甚麼」及「為何」在自然手語中都以舉起食指、皺眉與上身微微俯前這一套動作代表,顯示出疑問的意思。

「手語不是單靠手部動作,還要講求身體動作、姿勢及面部表情的配合,手部動作要做得準確到位,這才算掌握到手語。」李然輝說。他指出,課程將以多種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學習手語,如利用認識新朋友、訪問等模擬情景,讓學生學懂姓名、年歲等一大堆基本手語詞彙。

手語口語關係

每個聾人社群都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聾」因而屬於一個關乎人種及語言的獨特現象,課程「聾的意識」會探討手語和口語在文法特點上的異同,及兩者在社會群體中的相互關係。「希望可引起大眾對手語的關注,強調手語的價值及意義,語言無分等級,手語也可以有語法,讓聾童的家長放心讓子女學習手語。」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兼課程導師施婉萍說。

課程亦會從社會學及病理學的角度,了解聾人文化,加深認識聾人社群的價值觀、信念及習俗,並明白聾人對健聽社群的觀念及態度。「病理學的角度是把聾人視為殘障、缺乏能力及需要協助的一群,社會學的角度則把他們視為有自己語言的少數族群,並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協助他們發揮潛能。」施婉萍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