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同期聲:“我不能說一定會成功,但我很想嘗試。”
退休教師仁和,用七百個日日夜夜調教三個聾啞女兒練習古箏。在第六屆中國殘疾人藝術表演上,三個女孩兒用美妙的古箏樂韻征服了聽眾,一舉奪得了金獎。

同期聲:一段美妙的琴聲(三個女孩的古箏演奏)
解說:陳冰婷、李曉麗、徐惠霞,三個來自貧困家庭的聾啞孩子,現在珠海市特殊學校學習。聾啞人學習音樂彈奏古箏,為古今中外所罕見。
眼前創造這個奇蹟的是人,叫仁和。一個退休老教師。
[畫面:在學校練琴]

[字幕:仁和給孩子買演出鞋,只能用手勢與她們交流]
採訪:
記者:老師這是演出的鞋子是嗎?
仁和:對,這個鞋是演出穿的。
記者:你幫她們買的?
仁和:我幫她們買的。

解說:廣東省2006年全省殘疾人聲樂、器樂比賽,於9月28日在廣州市舉行。比賽前夕,仁和忙於督促孩子們練琴。
同期聲:
仁和:有進步,有進步,這樣就對了,記住沒有!

2006年9月28日9:00
解說:這次參加2006年廣東省殘疾人聲樂、器樂比賽的一共有38支隊伍,三個孩子是在早上的第21位出場。
[畫面:演奏精選]
[字幕:用手語對話]
結束採訪:
記者:現在心情怎麼樣?
老師:她們說很緊張。
記者:這次是第幾次參加這種大型的比賽啊?
老師:她們說第三次。
老師:她們拿了很多獎,現在很有信心拿獎。

解說:孩子們沒有辜負仁和老師的期望。比賽結果出來了,孩子們獲得了二等獎。
採訪:
仁和:回到後臺她們第一個問我的就是,臺下有掌聲嗎!每當她們問我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都是酸酸的,含著淚水告訴她們,掌聲非常熱烈。

暗轉—
淡出—
[畫面:在學校教室練琴]
解說:仁和,原名張瑞芬,1949年生於遼寧省瀋陽市,年過五十她曾有過不幸的人生。1975年結婚後,沒過上兩年幸福生活,1977年4月的某天,隨著女兒的誕生,她的命運從此改變。
採訪:仁和:我老公是獨生子,他家很重男輕女,很希望我能生一個個男孩。當我走進醫院的時候我就非常緊張,由於緊張過度,本來應該頭一天晚上應該生,可是一直到第二天才手術把女兒拿出來,我整整痛了一夜也沒掉一滴眼淚,可是當女兒出生的時候我哭了。
[畫面:年輕時的照片]

解說:知道婆家的人包括丈夫重男輕女的思想,仁和從醫院回到家後,一直小心翼翼地過日子。
採訪:當女兒剛過百天的時候,婆婆就經常給我女兒吃大米干飯,吃得孩子每天都在拉肚子,我很心疼她,就給婆婆說不要餵她了,天天這樣拉孩子受得了嗎?她說拉就拉嘛,那不有藥嗎?
解說:孫女始終是婆婆心中的一根刺。沒等到仁和的女兒小學畢業那天,婆婆以離家出走來要挾丈夫和她離婚。
解說:仁和不得已與丈夫離了婚。為了撫養女兒,仁和向單位請了長假,在家裏開辦了幼兒藝術班。
採訪:教藝術班彈古箏,然後還有講文化科,教他們拼音、數學、語文、畫畫、跳舞什麼都教。
[畫面:當年的照片]

解說:1994年,女兒考進了仁和從小就非常嚮往的音樂殿堂——瀋陽音樂學院。1998年,女兒大學畢業後,仁和與女兒帶著兩臺琴和四千塊錢離開了傷心地,南下來到了廣東汕頭。
解說:到汕頭後,母女倆租了個房子,女兒以開班教琴為生。為了減輕女兒的負擔,仁和做東北包子來賣,以此維持生活。
[畫面:火車進站、汕頭景色]

解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仁和女兒的琴藝被傳開了,當地人很喜歡她們母女倆的北派彈奏風格,女兒教的學生逐漸多了起來;忙的時候,仁和也開始了幫忙講課。
採訪:仁和:我在53歲的時候,就真正的坐下來練琴了。那時候練琴很刻苦,每天彈八個小時。
[畫面:照片]

[畫面:模擬在家看電視、無聊]
解說:2003年8月,仁和和女兒遷往了珠海。2004年春節期間,本來在家安享晚年的仁和,突然萌發了義務教授殘疾人學琴的念頭。
採訪:因為獻愛心這個夢也是我小時候的夢,我很同情這些殘疾人,那時候總覺得怎麼能幫助他們一下呢,沒過完春節我就很急的給殘聯打了電話,介紹我來到特殊學校。
採訪:(珠海特殊學校廖主任)來到學校她說要找幾個聾啞孩子來練古箏,當時我覺得挺驚訝的,聾啞人跳舞、畫畫她們都有她們的優勢,甚至搞計算機她們都有優勢。但是在音樂、器樂方面因為她們都聽不到,她們對聲音沒有辨別,我覺得學習這個不太可能,而且也沒有先例。

解說:果然,第一節課仁和老師就碰了壁,因為她面對的是三個完全聽不到外界聲音的聾啞孩子。
採訪:仁和:上第一課的時候,我都忘記他們是殘疾人了,拿起書放在那個普臺上,我坐在琴的旁邊,我就指書上那個“葐”,我說這個是“葐”、這個是“唻”,我就覺得怎麼沒有聲音呢!抬頭一看,她們都用一種莫名其妙的眼神看著我,哇!我一下恍然大悟,她們是聾啞人啊,我怎麼當正常人來跟她們說起話來呢,哎呀!當時也很無奈,怎麼辦呢!後來我用三種辦法,當時我的靈感感覺,第一個我是教他們識譜,“葐、唻、咪、發、嗦、啦、嘁、哆”;然後第二個就是用每個音在琴弦的那個位置;第三個就是用對號入座的方法,那個是“葐”,那個是“唻”,然後就這樣的。
[畫面:模擬在家裏給學生上第一堂課]

解說:三個女孩因為聽力障礙,她們與正常人世界長期以來聲音隔絕,由此形成了性格的孤僻;仁和與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又完全無法用語言溝通,這種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孩子們的情緒化,也帶來偶爾的小脾氣。
採訪:學生剛開始的時候很不理解我的,我想她們當時肯定對我有看法的,也很恨我的,肯定地,但是我不管那個,我覺得她們將來會理解我的,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每次下課我都會送她們兩行字鼓勵她們,
[畫面:模擬寫字與學生溝通]
解說:仁和老師到底寫下了多少個字條,孩子們又讀懂了仁和老師多少的心血;只有伴隨她們一起走過的無數的日日夜夜才能知曉。
解說:經過兩個多月日日夜夜的訓練,孩子們終於能夠彈出音符了,找到了樂感。2004年5月14日,仁和與孩子們第一次登上舞臺。表演古箏彈奏《世上只有媽媽好》。
[畫面:模擬在家彈奏、疊化表演的圖片(不斷轉換)]

解說:第二次演出是在珠海市婦聯主辦的聯歡晚會上。孩子們彈奏的《南泥灣》,第一次為她們贏得了一個特等獎。
採訪:記者:當時拿到獎有沒有給予她們什麼鼓勵?
仁和:我就是給她們做了服裝、演出服,
記者:你自己掏錢嗎?
仁和:對,我自己拿錢,就是那一套紅的,又買了鞋這樣的。
[畫面:資料圖片]

解說:2005年6月,孩子們被珠海市推薦參加廣東省第六屆殘疾人匯演。憑著一曲《漁舟唱晚》,孩子們獲得了比賽的二等獎,並由此贏得參加全國殘疾人匯演的機會。
採訪:當時說句心理話,我沒有想過能拿獎,我只是讓孩子嘗試一下,出去見一下世面。那麼我們去年參加比賽的那首曲目只學了半年。
[畫面:資料畫面]

解說:在這場仁和最難忘的演出結束以後,搬鋼琴回家時,仁和不小心扭傷了腰,住進了醫院。
採訪:但是我也一直在教,不行的時候我就躺在沙發上教。孩子們很理解我,告訴她們老師坐不住了,要躺了也可以的,他們也很認真去練。
[畫面:仁和在家的沙發躺著]

解說:為了三個孩子,仁和老師在這兩年來已經不記得住過幾次院、吃過多少藥了。
[畫面:中山五院外景]

解說:從2004年3月21日坐在古箏邊那一天起,到2005年8月參加全國比賽,孩子們整整學了一年零五個月,學會了《南泥灣》、《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9支曲子。沒想到就在全國匯演的前一天晚上,孩子們卻向仁和發起了脾氣。
採訪:她們跟我說,每天還要讀書,還要練琴,我們太很辛苦。當時我真的急得我流淚了。因為比賽日期還剩十幾天嗎。後來我就寫了一封信給她們。
解說:信裏,仁和是這麼說的:
同期聲:曉麗、惠霞、冰婷:你們好!你們三人是老師所有學生當中最優秀的,這次去廣州匯演,你們不是為了自己,是代表廣東省、珠海市、所以要拿到好成績,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有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穫,最困難之時就是我們離成功不遠之日,有一天你們會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的!老師希望你們同正常孩子一樣優秀,這是我的夢想,相信我們會成功的!仁和老師。


[畫面:仁和離開家、到市場買餅]
解說:每天早上八點,仁和老師都會準時出門,目的地是珠海市特殊學校。
[畫面:車站等車、車上採訪]
解說:從仁和家裏到學校,大概有三十分鐘的車程。自從仁和對三個聾啞女孩義務教琴以來,連車費都是仁和自己掏口袋的。

[畫面:仁和與孩子一起練琴]
解說:每次練琴,仁和老師總是坐在中間,一邊指揮,一邊帶領著三個女孩彈奏。每堂課最少要練琴兩個小時以上。仁和老師說:熟能生巧,練習時間長是提高琴藝的保證。
[畫面:仁和與學生吃午飯]
[字幕:中午12:00]
採訪:記者:您能看懂她們的手語嗎?
仁和:連差什麼的就差不多。
同期聲:
仁和:白菜,ok,可以吃了。你的手洗干淨了嗎?ok,吃吧。
採訪:
記者:老師每天中午就吃這麼簡單的?
仁和:這不簡單了,這還不錯,給她們買這個吃,要不然就帶點面包,帶點白飯了然後熱一下。
記者:平常跟她們上課,吃飯也是你跟她們解決的?
仁和:吃飯一般都是她們自己帶的比較多,因為我現在沒時間做飯,這三個月我一直都沒有時間做飯。
記者:吃這個能吃飽嗎?
仁和:我覺得還行吧。湊夠一下就好。
[畫面:仁和寫字與孩子溝通]

[畫面:仁和學英語]
解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用在仁和老師的身上就最合適不過了;即使年過五十,仁和老師仍然認為有學外語的必要。每天中午的休息時間,她都在認真地學習外語。

解說:仁和老師和孩子們的家長一直保持著聯繫;而每次比賽之前,仁和老師必定會親自到三個孩子家裏家訪。
[字幕:李曉麗家。]
同期聲:
仁和:現在生意怎麼樣?
李家:生意現在差一點。
仁和:昨天我就批評她們了,她們就很不開心,然後練練琴過一會我就寫字根她們溝通,我說老師身體這麼不好,我都急瘋了,馬上就要比賽了,這次比賽對她們來講也很重要,我說老師是為了你們好的。
李家:是啊!我在家裏也經常給她說,老師是想你好的,有時會批評你要接受。
字幕:陳冰婷家
仁和:你好!
陳家:你好!坐坐坐。
仁和:哇!這麼快就拿回來了。經常去演出去鍛鍊,對她們確實是有幫助的。
仁和:爸爸媽媽喜歡讓你彈古箏嗎?喜歡啊!
字幕:徐惠霞家
婆婆:很多謝你教她彈琴。
仁和:她很懂事的,很好的。
婆婆:她不懂的。
仁和:她很懂的,很乖的。
婆婆:謝謝你啊!真的謝謝你啊。
仁和:我理解你。
婆婆:我都不知怎樣報答你。

[畫面:六和醫院]
解說:2006年9月19日,仁和老師來到了她一個朋友的辦公室,讓朋友幫忙上網查看比賽訂做的演出服。
同期聲:
仁和:行,可以的,我先看下電腦吧。
劉翔:他們發過來了。
劉翔:這個就是他們設計的。你可以把你的意見告訴磊厚的話,我可以給他們打電話。但是實價是一樣的。
仁和:實價是一樣,圖案就改變一下。
劉翔:對對對。
仁和:就這些啊!
劉翔:對,我這有他的電話。
仁和:我不用打,不用打。
[畫面:仁和調音]
解說:每次一到珠海市特殊學校,仁和老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琴的音調調教好。
採訪:
記者:平常學生就是拿這個調音器來調音?
仁和:都我來調。
記者:都是你調。
仁和:嗯!
解說:每次的練習都是由走臺步開始的。仁和老師是以上舞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們的。
同期聲:
仁和:怎麼這樣走路啊!唉,我學你們啊。那多難看啊。

[畫面:學校教室]
解說:2006年9月25日,珠海市殘聯的楊理事來到學校,通知仁和老師有關廣東省2006年殘疾人聲樂、器樂比賽的有關事宜。
同期聲:
仁和:我到了那晚上還要練的。

字幕:2006年9月25日15:00
解說:仁和帶著三個女兒來到服裝市場,領取表演服。
仁和:試穿一下吧好嗎。哪件事哪一件,有寫沒有。
老闆:有名字的。那,李曉麗,
仁和:李曉麗,穿一下看。有沒有換衣間。
仁和:這邊要整齊。

廣告:
同期聲: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解說:積極備戰三個月後,仁和帶著三個聾啞女兒前往廣州,能否拿到名次,請繼續收看。
廣告後更精彩

字幕:2006年9月27日20:00
[畫面:農林下路]
解說:到了廣州,借著難得的機會,仁和帶著三個女兒來到繁華的商業街,她說要為孩子們“減減壓。”

字幕:2006年9月27日21:30
[畫面:酒店]
同期聲:
仁和:hello!是不是很累了,好辛苦嘛!明天要比賽了,知道嗎!比賽的時候不要緊張啊!要是一緊張一彈肯定會錯的,今天晚上要好好休息一下,洗洗澡,然後早一點休息。
字幕:比賽現場
同期聲:
仁和:燈光亮了我們才上臺

解說:故事又回到了本文的開頭,仁和老師和她的“三個聾啞女兒”拿到了廣東省2006年全省殘疾人聲樂、器樂比賽二等獎。

[畫面:仁和到殘聯]
解說:2006年9月29日,珠海市殘聯理事長邀請仁和老師到殘聯來,談談希望仁和老師能繼續幫助殘疾小孩的事情。
同期聲:
仁和:你好。謝謝對我們的關心了
理事:我們作為殘聯的話很希望你能繼續在特殊學校為這些孩子作培養,
仁和:我肯定會一直做到我老那一天,我很希望就是,不但培養我們珠海這裏的殘疾孩子,我希望我能把全天下的聾啞人都教會。

滾屏字幕:
在塵世間
追逐的慾望實在太多
仁和老師
帶著她的三個“聾啞女兒”
依然演奏出一闋闋心靈的清澈樂曲
——馬志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