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璇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市文明辦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12月16日6時訊(記者 莢天宇)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特殊之處在於它由一位聽力障礙者和一位聽力健全人組建,而夫妻倆傾心從事的事業也都是特殊教育。近日,首屆全國文明家庭評選揭曉,來自沙坪壩區天星橋街道小正街社區的鄭璇家庭受到表彰,下面就來聽一聽這個「特殊」家庭的動人故事。
鄭璇一家三口漫步在重慶師範大學的校園中。 市文明辦供圖 華龍網發
「唇耕手耘」 她放棄高薪投身特殊教育事業
鄭璇的人生成長經歷充滿坎坷和曲折,在她2歲時,因一次意外醫療事故,注射卡那黴素過量失聰,聽力損失為左耳95dB,右耳110dB。面對命運鄭璇家人沒有選擇放棄,經過三年多的艱苦訓練,鄭璇依靠助聽器和讀唇,奇迹般地學會了說話,在她6歲時,終於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就讀於普通小學。
從無聲世界回來的她格外珍惜一切,由於學習異常勤奮刻苦,鄭璇成功考取武漢大學,完成了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習。2009年,鄭璇又獲得復旦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聾人博士。
在戰勝命運后,可能大多人都會選擇安心享受勝利的成果,但博士畢業后的鄭璇放棄了上海、深圳等地萬元月高薪的工作機會,毅然選擇來到西部重慶,準備投身特殊教育事業。
「我經歷過那種感覺,所以更要盡我所能幫助他們回到正常生活。」鄭璇來到西部唯一的聾人師範教育專業——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從此開啟了三尺講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鄭璇和徐先金在聾兒康復中心為孩子們發喜糖。 市文明辦供圖 華龍網
追夢路上收穫愛情 夫妻成為教育工作中的好搭檔
幸運的是,鄭璇在特殊教育這條路上並不孤單,2009年,丈夫徐先金也放棄了在上海的高薪工作機會,和鄭璇雙雙進入重慶師範大學特教系做老師,投身聾人高等教育。
回憶起和丈夫從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鄭璇也是一臉幸福。2002年,讀研究生一年級的鄭璇在一家心理類雜誌做兼職,負責網站管理,而徐先金剛從該雜誌社辭職去北師大讀研,但還兼任著網站的管理員,兩人在網上相識,合作非常默契。
第二年,鄭璇去北京旅遊時,和徐先金見了面。那天共進午餐時,徐先金說:「眼睛不好的人戴眼鏡,耳朵不好的人戴助聽器,我不覺得你有缺陷。」這段話讓鄭璇倍感溫馨,逐漸地,兩人的愛情也水到渠成。
2005年,鄭璇考上了復旦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為了最終能走到一起,徐先金放棄留京讀博和工作的機會,來到上海一家出版社做編輯。2006年,他們在一個殘疾人集體婚典上喜結連理。
工作幾年來,他們不僅是學生眼中的模範夫妻,也是同事眼中的好搭檔、重師聾教育的骨幹力量。鄭璇曾連續三年蟬聯全校最受畢業生歡迎教師稱號,徐先金也被評為本科生優秀導師,他們還曾共同翻譯過好幾本英文著作並正式出版。
2013年,他們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寶寶,在夫妻倆的設想中,希望兒子長大能做手語翻譯,為聾人這個特殊群體貢獻力量。
愛崗敬業默默奉獻 想幫助更多聾生過上正常生活
鄭璇在學校工作勤勤懇懇,愛崗敬業。她所面對的教育對象與普通正常孩子有很大不同。考入大學的聾生基本已失去了聾啞康復的最佳治療期,在學習生活中主要依靠手語的方式交流,這些學生由於從小缺乏聽力方面的信息接收渠道,因此在語言發音方面不標準,對於社會常識的把握以及與人溝通方面存在很大障礙,性格普遍呈現出較單純、情緒易激動、行為較偏激等特徵。同樣的一個教學目標,教好一個聾生所付出的教學精力往往是普通正常學生的十倍以上。
為了把聾生孩子們教好,鄭璇常常備課到深夜,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軍訓時,她天天陪在學生身邊,為他們翻譯教官的指令;中秋佳節,她自己掏錢為留守學校的貧困生送去月餅,舉辦茶話會;學生深夜突發急病,她親自護送到醫院掛急診並墊付醫藥費,學生們都親切地用手語叫她「姐姐」。
鄭璇曾經獲得的榮譽不勝枚舉: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殘奧會火炬手、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這些成果的背後,有著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也離不開丈夫徐先金的默默支持。
但鄭璇最看重的有兩個,一個是「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一個是「重慶師範大學最受畢業生歡迎的教師」。
「很多榮譽是因為我身殘志堅的事迹而獲得的,唯有這兩項榮譽是對於我人生價值的最大肯定。」鄭璇說,首先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然後是一名特殊教育人民教師。把踐行黨的宗旨與施展專業特長結合起來,教好書育好人,以幫助更多的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是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
詳全文 「唇耕手耘」 聾人女博士用愛守護特殊教育事業-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216/19783400.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