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語者是乾嘛的?守語者的存在,是為了促進“聽力情況與眾不同者”和社會大眾之間的互相了解。守語者想解決的社會問題是:聽力殘疾人時常被誤解且難以參與社會的根本原因——溝通困難。
翻譯不可切割地包含語言與文化兩個層面,守語者的專業在於聽覺語言與視覺語言之間的轉換,並且關注其中因為知覺狀況不同影響的溝通情況。
崔竟,一名出生在聾人家庭的雙語聾人子女,因為口語清楚而常常不被當作聾人,但是拿下助聽器或是在吵雜環境裡的她,深刻體會到手語對自己的重要性。從父母那兒自然學得的手語能力以及從爺奶那兒獲得的口語、閱讀與寫作環境,讓崔竟成為一個語言操作能力超強的人,朋友們常常被她的幽默言語(管她用口還是用手說)弄得笑翻肚皮。
2014年8月,參崔竟加了一場殘障青年倡導力夏令營,發現聽力情況與眾不同的他們,不只是與社會大眾有所隔閡,在公益活動之中也是長期缺席,而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就是”溝通”!
當時主辦方在營前詢問每一位營員需要什麼樣的“合理便利”,崔竟毫不遲疑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即時聽打字幕以及自然手語翻譯。中間幾經波折,崔竟最後終於獲得這兩項合理便利的支持。
在中國,雖然可以找到持有中國手語翻譯員資格證的手語翻譯員,但是因為考證制度中語種的問題,許多聾人仍無法獲得有效的手語翻譯服務,願意聘用手譯員的機構也難以找到合適的手語翻譯員。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手語翻譯員必須接受過聾人文化的培訓課程,但是目前國內的手語翻譯執照制度並未顧及此一重要環節。
陳玩臻擁有台灣手語翻譯員資格,她兩年前開始學習中國的自然手語,一年前開始在中國做手語翻譯,現在和崔竟共同創辦公益小組——守語者。
“聾人很難將自己的訴求傳達給其他人,當世界不接納他,聾人便只能生活在一個有手語的小角落。”陳玩臻說。“國外也有很多聾人,但是他們卻可以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那是因為有專業的手語翻譯機制,可以充當聾人和聽人世界
的橋樑,將聾人文化和聽人文化進行更加暢通的轉化。”
“只要有合適的溝通方式,什麼工作聾人都可以做。”崔竟對此十分堅定。
守語者除了提供有償手語翻譯服務,還針對不同的人群打算開設不同的課程服務;針對聾人課程內容包括:聾人身份認同、建立自信、找到自我價值、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如何融入主流社會等等。針對聘用聾人的單位課程內容包括:正確認識聾人群體、聾人特徵介紹、基本簡單的交流手語、體驗聾人世界、學會使用手語翻譯服務等等。針對一般服務行業課程內容包括:正確認識聾人群體、聾人特徵介紹、基本服務行業手語、學會使用手語翻譯服務等等。
目前,守語者的概念在中國還是相對新穎的,所以對許多人來說都是很想要去了解的,他們了解的過程,就是守語者的前進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