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黃樹德╱特稿】
聽障奧運、世界運動會屬非主流國際運動賽事,許多項目聞所未聞,即使辦得再成功,國際能見度仍不高。世大運歷史悠久組織嚴密,北市能搶下主辦權意義不凡,也象徵台灣終於躋身國際主流運動賽會主辦國之林。
民國六十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台灣國際地位陷於孤立,參加國際體育活動被視為外交突破,但兩岸關係緊張,台灣連參加國際正式賽會的機會都沒有,何況舉辦正式比賽。為突破困境,台灣從非主流、非奧運項目著手,最成功的賽事就是在台北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女壘賽,並不斷舉辦國際邀請賽,吸引各國派隊來台,威廉瓊斯杯籃球賽則是代表。
整個七十年代,台灣都在為重返國際體壇努力。拜國際形勢好轉、兩岸關係解凍之賜,台灣終於回到亞運、奧運大家庭。優秀運動員不再望門興嘆,可與全球好手同場較勁,爭取主辦國際運動賽會成為朝野新共識。
台北市跨出第一步,申辦一九九八年亞運會,結果敗給泰國曼谷;高雄市再接再勵,搶辦二○○二年亞運,同樣不敵韓國釜山。台灣爭辦國際運動賽會一開始挫折不斷。
體育擺脫不了政治,台灣大張旗鼓申辦,每次都鎩羽而歸,原因不言可喻。高雄市決定不再打草驚蛇,改用鴨子划水,果然一舉取得世運主辦權,接著台北市拿下聽障奧運主辦權。台灣經過十多年努力,終於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
雖然世運、聽奧國際知名度都不高,卻滿足了台灣人渴望參與國際社會的願望。政府大手筆投資,硬是把冷飯熱炒,讓與會各國選手、代表留下深刻印象,證明台灣擁有舉辦國際比賽的能力與決心。配合兩岸關係改善,才有北市爭辦世大運成功的果實。
台灣爭辦國際運動賽事充滿荊棘,我們從非主流出發,先向世界證明實力,終於在主流的世大運開花結果。踏過這道門檻,台灣海闊天空,未來國際運動之路充滿想像空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