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2/16
目前分類:國內---特殊教育或手語相關文獻資料庫 (132)
- Feb 18 Sun 2007 11:12
看! 寶寶的小手會說話
- Jan 19 Fri 2007 20:49
善用手語溝通無礙 北市府發行手語手冊
轉載來自:中央社
(記者郭美瑜台北十六日電)(96/01/16)
- Jan 18 Thu 2007 09:58
美國行-啟聰教育之參訪拾得
- Dec 14 Thu 2006 07:40
Stokoe的手語研究對國內啟聰教育的啟示 邢敏華
Stewart (2001)教授在拜讀Stokoe這個研究美國手語 (American Sign Langiuage) 的著名語言學大師生前的相關著作之後,整理出Stokoe的研究結論,並將之應用於啟聰教育之教學。我個人認為此文對國內啟聰教育的教師具有莫大的助益與啟示。茲將Stewart之文──“智慧的珍珠:Stokoe告訴我們要如何教育聾童”的重點摘譯如下;隨後並提出自己的心得。
- Nov 24 Fri 2006 15:36
臺灣手語(TSL)的位置與手形符號
- Oct 18 Wed 2006 23:31
回歸主流 身份認同 聾人手語-張稚鑫
- Oct 18 Wed 2006 09:06
手語翻譯員滿足聽障者需求
手語翻譯員滿足聽障者需求本報記者蔡慧貞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前舉辦的市長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及不久前台中、桃園等連續幾場民進黨總統參選人陳水扁的造勢晚會,演講台一隅有一位人士,配合著演講者口沫橫飛的演說,雙手飛舞、忙著比劃,這是一般場合少見的手語翻譯員。 在台灣,翻譯員是吃香的工作,不管是進行書面翻譯或是現場口譯,待遇均極可觀。但手語翻譯員不僅常常英雄無用武之地,甚至全國現有十一位領有證照的手語翻譯員,只有二位在台北市政府中服務聽障市民,擔任專職翻譯員工作。手語翻譯員難展長才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自前年起開辦手語翻譯員檢定考試,共舉辦了兩屆,計有十一人通過考試,成為全國唯一領有證照的手語翻譯員。但因現行身心障礙福利法並未明定各種公開場合中需配置手語翻譯員服務聽障者,致領有證照的手語翻譯員多無法一展長才。 手語翻譯員聯誼會發起人吳秋南說,手語翻譯員的功能長期被漠視的情況,在去年市長選舉時出現了契機。就在公共電視舉辦首場市長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前夕,她主動打電話向公視詢問是否配置有手語翻譯員,當時公視工作人員回以,因電視畫面和舞台均安排不下,隔日重播時才配上手語翻譯。吳秋南當下直問:﹁為什麼聽障者要比別人慢一步知道?﹂隨後公視馬上安排,在電視辯論會第一次直播時即緊急安排了手語翻譯員。政見會場有了同步翻譯 吳秋南的主動爭取獲得極大的回響,不僅台北市長馬英九在其各場政見發表、造勢場合中,均安排了手語翻譯員現場同步翻譯。去年起,有些團體舉辦活動時,會留意到聽障者的需求。民進黨總統參選人陳水扁也在他的大型造勢活動中,在舞台上為手語翻譯員留下空間。 今年起,吳秋南和另外十位領有證照的手語翻譯員一一聯繫上。她發現,多數手語翻譯員均以其他工作為主業,空暇時才兼任手語翻譯。為使整個手語翻譯工作得以專業運作,他們成立了手語翻譯員聯誼會,統籌安排手語翻譯工作。但手語翻譯內容五花八門,不少專業用辭不易翻譯,因此聯誼會也提供了彼此切磋、交換經驗的園地。手語比不出來就舉字牌 擔任手語翻譯已有五年的吳秋南,因丈夫是聽障者,為了溝通而學習手語,第一次公開擔任翻譯員是在教會裡,在牧師傳教時同步翻譯。當時,吳秋南事先向牧師要了講稿,逐字逐句地翻譯,遇有手語比不出來的字句,她馬上舉起事先寫好的字牌。結果,一場傳教下來,吳秋南全身虛脫,聽障教友們卻向她表示﹁完全看不懂﹂,她才深刻體會,原來手語翻譯並不容易。 去年有一名考上輔仁大學社會系的聽障生向吳秋南求助。原來教育部鼓勵聽障生﹁回歸主流﹂受教,過去多數聽障生報考大學時,多就讀美術系等以術科為主的科系,教育部每年均編列預算,作為工讀生代聽障生抄上課筆記的補助款。但此次這名聽障生就讀社會系,多數學科以課堂講解為主,吳秋南決定整合各方手語翻譯員資源,有的是來自啟聰學校的老師,有的是領有證照的翻譯員,各自排出時間配合該名學生的課表,每周十八堂課均安排一名翻譯員,同步翻譯教授的講課內容。 如今,該名學生已順利升上大二,翻譯工作持續進行。儘管也有其他聽障生向吳秋南求援,但囿於人力和全數是翻譯員自費的情況,她愛莫能助。她不解地說,教育部既然鼓勵聽障生回歸主流教育,只為聽障生編列了工讀生抄筆記的預算,卻不肯為他們安排翻譯員,﹁憑什麼聽障生的受教權要被剝奪,教育部如此作法,聽障生坐在課堂上,到底有什麼意義?」缺譯員影響聽障者福利 九二一大地震後,吳秋南赴中部支援。她發現,出了台北市,其他縣市手語翻譯員資源更缺乏。她到大里市協助一戶聽障者家庭,這些住在偏遠地區的聽障者有的根本不識字,無從了解政府相關補助、福利措施。她認為,九二一震災後,一般災民需要說出他們的恐懼來進行心理復健,聽障的災民同樣也需要用他們熟悉的語言│手語,傳達他們的恐懼和壓力,只是他們的需求被忽略了。 ﹁聽障者是身心障礙者中最易被忽略的一群,因為他們的殘障不易被外人看出。﹂一般人常因可透過文字和聽障者溝通,而忘記他們是身心障礙者。誠如吳秋南所言,﹁憑什麼聽障者獲得的訊息,必須比別人慢一步?﹂ 政府制定身心障礙福利法,各政府機關、公司行號忙著設導盲磚、語音導引和愛心服務鈴、無障礙設施,卻忘了在各機關或公開場所配置手語翻譯員,這是忽略了聽障者﹁知﹂的基本人權。
- Oct 18 Wed 2006 08:57
台灣手語的美籍教父─側寫史文漢 文:/林宜玲
有人說,史文漢是台灣聾人的好朋友;也有人讚譽,史文漢是台灣手語的推手,這些表面有異內涵近似的說法,都代表了史文漢與台灣聾人的深厚感情,也代表他對台灣手語的支持熱誠。這位來自美國的哲學博士,外表金髮碧眼,卻講出一口流利的中文,研究台灣手語至今達廿五年之久,不管是初識史文漢,或是對史文漢相當熟稔的人,都會對他的飽學與專一肅然起敬。
- Oct 16 Mon 2006 23:03
認識手語 了解聾人文化
授手語語法
- Oct 16 Mon 2006 22:33
台灣現有三所啟聰學校,歷史悠久素來作為台灣聾人之精神城堡,傳承保存手語生命最重要中心
壹、現況說明
- Oct 02 Mon 2006 07:47
認識手語---- For 系刊
轉載自作者: Hua (手創美麗心世界) 看板: HP-SLC
標題: 認識手語
- Sep 07 Thu 2006 08:30
漢字基因字典(手語:可藉以溝通的手勢,通常為聾啞者所用)
- Sep 04 Mon 2006 12:36
語言習得的階段
對兒童來說,要會說出一句完整的句子,或者是擁有社交的知識及人際溝通的知識技巧是要靠經驗的學習的。語言的習的是具階段性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所進步--更接近人類的語法。觀察世界各地的兒童,其語言的發展階段很相似,甚至相同。有些語言習得階段只持續很短的時間,有些則持續較久;有些階段可能之間會有短暫的重疊。然而,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轉折通常是很突然的。
人類的語言(包括口語及手語)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不意外的是,一對失聰的父母,其子女之手語發展與口語語言的習得發展亦很相似。
- Jul 02 Sun 2006 10:31
比手畫腳 父母、寶寶溝通無礙
寶寶一直哭叫發脾氣,卻因為還不會講話,父母不知道他到底要怎樣,結果鬧得雙方都精疲力竭,這大概是為人父母者都有的經驗。如今,手語也許可以幫得上忙了。英、美等國近來掀起一股嬰兒手語的熱潮,相關書籍影帶應運而生,父母希望在嬰兒學會說話之前,能夠用嬰兒手語和孩子溝通。
- Jun 29 Thu 2006 23:58
如何與聽障朋友溝通
由於聽覺的影響,聽障者最大的困難在於溝通上的問題,他們無法理解別人聊天的內容,別人說的笑話,參與團體中的討論中的討論等。有些聽障的人可以用清楚的語言溝通,有些則是語音不清需借助於筆談,有些則是只能用手語溝通。總之,聽障的人有如外國人,說起國語很不標準的,或甚至是無法利用口語溝通而僅用手語的一群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