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啟聰 柯玫芳


一、前言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已備受各界所重視,在專業學術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如何使身心障礙學童接受適當的教育與輔導,已成為教育當局目前最重視的問題。所謂"特殊教育"就是"因材施教" 和普通教育不一樣,是相對的,沒有固定課程、教材;其精神在於因應學習條件上的差異,把教材教法結合的教學策略。


為落實長青專案教師在職進修,觀摩研習他國特殊教育措施及現況,吸取先進國家特殊教育革新經驗及優點並增進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以供本省推動特殊教育之參考;省政府教育廳每年均辦有獎助績優教育人員(身心障礙特殊教育)短期出國研習,筆者有幸參加今年度美國研習團二十一天,以求經、求知的精神,去參觀、訪問、學習;謹撰寫此參訪心得與報告,分享從事特教之伙伴,以及所有關懷本省特教發展的有心人士,期盼在您積極的參與和推動下,台灣的特殊教育將得以永續經營,並有著更美好的明天。


貳、參訪學校之主要措施與特色


茲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州教育廳提供之資料,大約兩千一百萬的美國人,或多或少具有聽力上的損失。在科州六萬多位具各種障礙類型學生中,有1500位學生具有明顯性的聽力損失;但其中大部份為重聽生而非全聾。約百分之十的聽障生就讀於科羅拉多盲聾學校(the Colorado School for the Deaf and the Blind),而其餘的則就讀於科州的公立學校。約半數以上的聽障生至少有半天的時間融合在普通班中。約百分之十的聽障生家長也是聽障者。


一、哥老德大學


(一)簡介


哥大是一所私人的,多目標教育機構及資源中心,有一系列完整規劃的課程、研究及公共設施方案來服務聽障及重聽者。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D.C,是一所富有聽障文化歷史的學校。提供自學前到研究所之一貫學制,聽障生在完成大學四年的課程後,可取得公立學校的教師資格,再進入研究所研讀,成為合格的聽障生教師。研究所兼收非聽障生,「融合教育」為其一大特色。舉凡最有名、最頂尖的聽障教育研究者,及全球最完整的聽障教材,幾乎都在哥大。哥大的教育除了在強化聽障者之生活外,更以提供服務給他們的家人、朋友,甚至和他們共同工作、生活的專業人員為主要的教育宗旨。更常常經由宗教中心、國際協會、公共服務等設施及相關機構之共同努立,以擴展支援活動給全世界需要服務的群眾。


(二)主要措施與特色


  1. 哥大依不同的學習需求,提供一套高品質的教育方案給予學習者。要求所有的教職員工及學生,不論其是否在課堂中,都一律使用手語、口語、筆談來互相溝通。讓學生們得以融入全方位的校園生活,進而獲得高深的學問及深度的生活體驗。
  2. 支援服務:殘障學生的支援服務,乃經由殘障學生工作室(OSWD)所提供,以符合個人需求;OSWD亦提供翻譯、抄寫筆記、支援性諮詢等服務。
  3. 設置美國手語(識字)中心(ASL):哥大的雙語溝通教學及多元性文化溝通教學是該校一大特色,全校教職員工、學生都要學習、發展流利的手語,並致力於了解由雙語及多元性文化所衍生出來的文化與溝通上的問題。
  4. 國家聽障資訊中心(NICD):NICD是一所資源中心,其成立之目的,在提供全球有關聽障教育方面的相關資訊。每年都需處理成千上萬來自各地之聽障者本身、家屬、親友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之信件,並將該所的出版物寄送到有興趣者的手中。
  5. 哥大的手語課程吸引許多學生前來就讀,在暑期課程中,不僅提供給一般人士學習 "美國手語"的機會;也提供給天生使用手語的人,使彼此間有更深入的互動機會。
  6. 哥大發展及應用科技來幫助全國約二千一百萬具有大學、專科程度的聽障者;電腦是必要的學習課程之一。「輔具中心」則提供如何減少障礙限制,以強化殘留聽力的資訊及操作方法給需要的人了解。
  7. 於1890年提倡純口語(讀唇)教學,30年前鼓勵綜合溝通法,現在則視學生之需求,只要何種方式好,對學生有助益,就將此方式教給學生。美國的手語也有兩種:
  8. (1) American Signlanguage (美語系統)-自然手語,用特別的符號、手勢表達;沒有時態、語態,即意義法,較簡單。

    (2)English Signlanguage (英語系統)-文法手語,必須一個字、一個字逐字表達,又要兼顧時態、語態的用法,所以較難。


  9. 社區資源服務:提供(1)聽力測驗 (2)諮詢中心及輔導 (3)國際化服務(遠距教學,大多採電視教學、也有Internet、短期研習等,對聽障者及社會都有很大的協助。)
  10. 哥大現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是聽障者,係採回歸主流方式;老師雖然多是「聽人」,但有越來越多聽障老師的趨勢。一般聽障老師是不教口語課程的,但具有殘存聽力的老師可教一些口語課程;若其到普通班教學,則有翻譯者協助,此計畫進行得非常成功。
  11. 高中階段有輔導中心提供協助,12年級畢業而未升大學者,多從事勞力工作,或再接受職業訓練(有如台灣的第十年技藝班)、短期技能訓練(即針對某項特定之工作能力)。

科羅拉多盲聾學校


簡介


該校分為盲校、聾校、職能訓練中心三個部份,平時各自分開教學,只有少數活動是合在一起;為一所提供0-21歲盲、聾生及多重障礙學校。設有學前班,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 3-4歲的幼兒。學生大部份為多障,如果單純是視、聽障生,則大多就讀於社區之普通學校。


(二)聾校主要措施與特色


  1. 校長、工作人員、全體教師、助理皆能以手語作流利溝通,並安置有手語翻譯員(翻譯員需在北科羅拉多大學接受12學分的手語訓練課程),以協助需要有手語翻譯之活動。
  2. 教學是按學生之語言、書寫能力及手語表達來作為分組之依據,非以障礙之嚴重程度分組。但學前不分組,是採大團體教學,以激發其語言發展能力為主;直到國小以上再行分組,輕度者可以教口語,視其個別需要,學生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I.E.P。
  3. 輕度聽障生之教學採綜合溝通法,但口、手語併用會造成學習困擾,故口語教學是採「讀唇」方式,只動唇而不發出聲音,並加強肢體語言、手勢表情;極重度者之教學,則只用手語而不開口、發聲。
  4. 殘障設施均能依學生確實之需要設置。如校內雖有盲生,卻無任何導盲設備,學生從小即培養使用輔具-手杖、導盲犬....等,因此,從小即具備有良好之定向與行動能力。
  5. 職業輔導從小學即開始,以訓練生活技能為中心,可因應順利轉銜;國中階段 (6.7.8年級)作職業試探,其發展模式為 (1)課程了解 (2)自我了解(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限制在那裡) (3)準備發展。高中階段則作興趣選擇,在第10年級(高一約16歲),所有工作均嘗試完成,11年級則有老師開始做支持性就業輔導,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深入現場實際工作、實習或去社區學院學習。
  6.  
  7. 教材教具中心,除了提供點字書給各學區之普通學校,還提供現代科技輔助器具和資訊給視障生;中心並有助聽器、錄影帶、軟體和CD-ROM,有如「銀行」的功能;可將所有的資源,借給有需要之一般學校使用,並作手語教學之支援服務。
  8.  
  9. 諮詢機構,對外提供教育診斷、就業安置之資訊與服務給本州各校;並支援公立學校作心理健康方面的初期診斷,協助辦理暑期訓練班,讓年長的盲、聾者成為小孩模擬、學習的示範角色。

參、研討與建議


一、聽障教育未來努力之方向


1.手語全民化


 (1)培育手語翻譯人員: 建立手語翻譯制度。按北區、中區、南區、東區,分區安置手語翻譯員,協助需要手語翻譯之各類活動。手語翻譯員需修習手語學分並考取國家證照,再接受工作領域之專業知能研習,支領國家薪資。我們期待更多有手語經驗和興趣者來加入手語翻譯員的行列,讓聽障者的生活世界更豐富。

(2)讓手語成為語言: 手語是聽障者的「母語」,是他們彼此間心靈和情感溝通的橋樑,也是世上最柔美的語言;我們不僅要尊重其文化,更要讓聽障者的家人、親朋好友都有機會學習手語,社會上各界人士也能有機會去了解這項語言。只有讓手語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生根,手語才能成為溝通的語言。由於聽障者的" 語言溝通能力"常常會因聽力損失而受影響,並因而有所改變,特別是聲音及構音品質。所以,不管是學前聽障班或一般學校的啟聰班,在口語教學之同時,若能教導一些手語,學生得以有更多時間,發展其他興趣。

2.教學資源中心


(1)資源提供: 各啟聰學校之教學資源中心,應安置有關之殘障醫療、職能復健、聽能訓練、語言訓練、心理諮商等專業師資,社工人員、教學助理、義工組織等,並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以落實輔導區學校教師、聽障生與其家長,及社會一般民眾各類支援服務措施之推動。

(2)諮詢服務: 各特殊教育學校設置諮詢服務專線,加強提供社區服務、回歸普通高中(職)聽障生及中小學啟聰班的教學資源服務,以落實輔導區之特殊教育工作。

3.回歸主流


(1)融合教育: 身心障礙的學生回歸主流,不是只"丟",而是要提供服務性的教學與幫助,因而融合教育的理念必須要有共識,一定要有支持者才容易成功;融合是不再強調"他" 是有障礙的,而是讓小孩學到 "他是我朋友",因而看不到孩子的障礙,老師需調整教材,改變對學生的期待。融合教育在實施上,剛開始一定會遭遇到很大的困難,包括行政上的支持,經費的編列,教師的課程設計與配合度,聽障生的溝通問題....等。我們也許可透過短期的集中訓練(利用寒暑假),先針對學生個別需要予以輔導,這一定有助於回歸主流教育的成效。

(2)巡迴輔導班: 因應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特教趨勢與潮流;協助本校輔導區各級中小學聽障學生,解決就養、就學、就業、就醫之問題,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以適應學習環境。提供教師、家長教學資源與諮詢服務,以落實聽障學生之輔導工作。對學生可採直接輔導工作,對老師、家長則採諮詢工作,以落實回歸主流的精神。

4.早期療育 美國的早期療育從零歲起,並有 0-3歲的幼兒在家教育班,可供國內參考學習,以落實國內目前即將推動的「終身服務」方案。孩子的障礙若能及早發現,就不會錯失早期療育的契機,因為,三歲以前與三歲以後,其教育、學習之效果將差距約十年;對於有障礙的嬰幼兒,及早作檢查與發現的過程,父母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而想落實 "終身服務" 的理念,家長與教師必須積極介入 。台中啟聰去年已開始試辦0~3歲嬰幼兒聽障教育巡迴輔導班,這是值得鼓舞與努力發展的遠景,雖然邁出第一步總是如此的艱辛。

5.科技輔具的研發 大部分聽障生都是視覺學習者,教師需經常使用清楚的、視覺的輔助器具來教學。並創造一種互動、溝通的學習環境以提供聽障者有效的練習,所以如何獲得、取用不同的輔助科技及聽力器材變成刻不容緩的課題。

在美國,有鑑於科技輔具對殘障者身心之發展,具有潛在功能,所以在1988年由國會通過一項殘障輔助科技法案,強制特殊教育和醫療界使用科技輔具來協助身心障礙者,使其落實在殘障者之日常生活之中,以達無障礙生活環境與教育。


在台灣,目前的特殊教育尚未普遍的將科技輔具帶入教學。有待我們的努力與加強。


6.親職教育 美國的家長參與學校之各種活動都很主動、很積極,也常有很人性化的募款活動。反觀我國內,身心障礙者大多數的家長,只接受政府機關的服務、經費補助,仰賴學校與教師的教導;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永遠是 "父母老了、死了,孩子怎麼辦?" 而較少去關心 "家長是參與學校教育政策的決策者" ,家長是否能參與,關係著特教之推動是否能成功,所以我們應鼓勵家長主動、積極的參與學校活動,與教師密切合作,因為家長是教師的最佳合夥人。筆者身為特殊教育學校之教師多年,深以為特殊學校若不推動"親職教育",則一切的政策與努力都將等於零。所以像美國學校目前實施的短期週末式家庭訓練班(時間由2星期至2個月),對身心障礙孩子的親職教育確實助益良多,有其必要性。

7.教育性的轉銜服務設施


提供教育性之機會給聽障者,如: (1)繼續性的教育課程

(2)延伸性的研究所課程


(3)短期研習課程


(4)專業研討會


(5)講習會


(6)電腦研習會等。


包括對聽障者之就業轉銜等服務。


二、可供借鏡之建議:


  1. 培育聽障者為師資儲備人才或行政人員,使其成為聽障族群之典範,並可激勵力求上進之聽障者自力自強,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充實而有內涵;對社會更有貢獻,讓社會大眾改變態度,更能接納他們,以提昇聽障者的社經地位。
  2. 美國科羅拉多盲聾學校,在同一校園內同時存在盲校、聾校與職訓中心,學校資源共享並作有效的應用。目前國內的特殊教育學校因應「回歸主流」之趨勢,輔導輕度障礙學生去就讀一般學校或其特教班,而重度或多重障礙學生則安置在特殊學校內,我們當以樂觀態度去面對,並作支援性之服務措施以收特教資源共享及投資效益。
  3. 為確保聽障生的學習機會,學校應注意下列事項:

(1)當學生需要時,必須提供翻譯人員。


(2)若有回歸主流的班級教師,則提供一般性的諮詢服務、在職進修及其他支援服務。


(3)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接受說話、語言、聽力訓練及手語等服務措施。


(4)確定每位教師與學生都能有良好的溝通模式及接納技巧。


4.在評估聽障生的學習上,教育者應當:


(1)允許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與理解度。


(2)確定評估學生的內容是與教學內容有關,而非讀寫方面的語文能力。


(3)若有需要時,允許延長測試時間或在單獨房間,甚至不同的場合接受評估。


(4)允許學生使用計算機、快譯通及其他科技輔具協助其接受評量。


(5)若臨時有測試,必須先告知學生測試的目的及方式。


肆、感想與結語


最近幾年,國內的聽障教育正為著"教手語好"?還是"學口語好"?人工電子耳的手術,幾歲裝置最合適?如何藉助聽輔儀或觸覺輔助器,以協助、訓練孩子發音說話?大家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事實上,所有從事啟聰教育者、耳鼻喉科醫師、語言治療師、聽障者及其家長,均期望聽障者可以在醫技的矯治下聽得見,而且會說....。反觀美國境內,他們對手語文化的推展不遺餘力,並提供了許許多多的無障礙學習環境和教學環境,使學生得以有更充份的時間,發展其他興趣。並不刻意強調所謂的「殘存聽力」該如何充份運用;聽能訓練的方法與教學內容;接受訓練之年齡大小與成效問題....。總之,學習的目的是在於適應未來,若太強調口、手語教學,恐怕對學童之未來,造成溝通管道的不夠寬廣,所以日後教學,除應口、手語並重,還應著重雙文化教學(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並用)、綜合溝通法;以及多重感官訓練策略,注重學生潛能之開發,並強調只要對學生之教育、學習能達到最好的方法皆可運用,以達學習最大效益。


到國外「參觀訪視」是不能只看對方在表面上所呈現出來的東西,而是要深入看其"精神"所在和"觀念"。美國的教育環境不僅很有彈性,又具有「傳承」精神;而「價值、信心、理想」的養成,正是美國精神之所在。當我們看的愈多,了解就愈多,對我們的孩子、學生之協助也愈多,同時可接納多角度之不同意見。


藉由這次的特教國外研習機會,除了親自體驗到美國文化之多元性,也因為自己所接觸到的每一位從事特教的老師都很快樂、很敬業,讓自己拓展了無限寬廣的心靈與眼界,擔負著為「特教園圃」播種的使命,同時,期待國人對特殊教育的理念能產生共識,那麼,此種以人為主的"人文精神",將使特殊教育在往後努力的方向,其緯度將變寬,經度將加長。


 


出處:http://sp.yjjh.tp.edu.tw/parentedu/deafarticle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