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者以一個聽人的角色,去觀察在聽障群體中,由於回歸主流的教
育安置所造成的語言及文化上的內部歧異。在回歸主流教育中,聽障生被教導使用口語,
她/他們因不諳手語,和聾人間產生隔閡;但其口語又無法與聽人非常順利的溝通。在兩邊
都無法完全融入的情況下,這群聽障生發現自己處於邊緣人的窘境,她/他們開始產生了認
同上的困惑與質疑、追尋及選擇。
基於此背景與脈絡,本論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一、回歸主流教育下成長的聽障大學生
是如何建構出屬於自身的認同?二、她/他們如何對於「聽」、「聾」作選擇?三、在她/
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又有何因素影響其認同建構?本文的研究取向,是從具有主體發聲地
位的生命個體(聽障生)所述說的經驗中取得資料,再進行理論的驗證與分析。本研究使
用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共訪談了十四位聽障大學生,這些
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就讀於普通學校,主要也都使用口語為主要溝通的
語言。
在認同建構的過程中,聽障生察覺到自己與聽人的「差別性」,以及與其他聽障生間的「
同一性」,在這兩者的交互辯證過程中,建構出初步的認同建構。同時,主流聽人社會加
諸於她/他們的「污名」,也增強了聽障生對於自身聽障群體的認同。在此過程中,聽障生
發覺聽障群體並不是單一、同質性高的社群,而是相當複雜、多元、異質性高的一個群體
本研究依據Holcomb(1997)與Kannapell(1994)對於聽障者認同發展的理論,輔以研究
者田野中的觀察,發展出一個二維向度(手語能力及口語能力)的分析框架,創造出四種
聽障生認同的理念型:「以聽人為主的認同」、「以聾人為主的認同」、「雙語、雙文化
的認同」、以及「邊緣人的認同」,來理解聽障生的認同狀態。研究發現,認同狀態傾向
於聽人者為最多,研究者認為這與受訪者語言的使用(口語或手語)偏好有較大的關係。
另有一些聽障生的聽力損失較重、口語能力較差,但隨著手語能力的日漸提升,在未來有
可能發展出聾人的認同。若聽障生擁有較好的口語及手語能力,便有機會建構出雙語、雙
文化的認同。也有聽障生無法對任一邊產生認同感,而繼續停留在「邊緣人」的狀態中,
徘徊在「聽」與「聾」之間。
在最後的結論部分,研究者提出一些批判。對於聽障者/聾人來說,這些分類的「選項」及
其背後的知識體系,是由擁有權力(知識)的人來界定的,聽障者/聾人並沒有選擇(不去
選擇)的權力,她/他們其實是「被迫」接受「聽/正常人」給予她/他們的標籤。表面上
她/他們似乎知道了自己是誰,但實際上卻已陷於「聽/正常人」所給的「選項」中,喪失
了自己的主體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