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寶寶一直哭叫發脾氣,卻因為還不會講話,父母不知道他到底要怎樣,結果鬧得雙方都精疲力竭,這大概是為人父母者都有的經驗。如今,手語也許可以幫得上忙了。英、美等國近來掀起一股嬰兒手語的熱潮,相關書籍影帶應運而生,父母希望在嬰兒學會說話之前,能夠用嬰兒手語和孩子溝通。
    支持者認為,還不會講話的幼兒,如果可以透過一套簡單的手勢讓父母知道自己肚子餓、疼痛等等,將可減少嬰兒挫折發脾氣的次數。此外,手語可以擴大小孩的語彙,幫助寶寶提早開口說話。

    嬰兒手語易懂易學,美國手語專家和幼兒發展專家賈西亞(Joseph Garcia)出書幫了許多父母大忙,指導父母如何和寶寶比手勢,同時也讓寶寶在學會說話前就能和父母溝通,表達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兩者有了共同的語言,父母就不會抓狂,寶寶也不會再大吵大鬧。

    賈西亞針對嬰兒手語列出了幾個重點:首先,父母想要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不過可能得等到寶寶七個月大之後才會看到成效。再者,先從簡單的手語學起,諸如吃、喝等,並不斷重複,加深寶寶的印象。另外,最好先從寶寶感興趣的手語學起。根據調查,寶寶最先學會的手語是「還要」(用手指拍手背)。

    嬰兒如果餓了,就可以做出擠奶的手勢(用一隻手一開一合),讓媽媽知道該餵奶了;反之,若嬰兒不舒服,媽媽也可以用一隻手指指著自己的嘴巴,再用另一隻手的手掌畫圓圈,告訴嬰兒該吃藥了。

    賈西亞的書也提到,一旦嬰兒學會某個手語(如喝牛奶或還要),還發現比出這個手勢就可得到父母回應,於是就一再用這個手勢表達他的需求。賈西亞說,雖然同一個手勢會讓父母不知所從,但也表示寶寶了解到手語代表某種意義。因此他建議父母,必須讓嬰兒認識更多的手語,再搭配情境與反覆使用,幫助嬰兒消化與了解。

    專家說,在嬰兒還不會說話前,教他們比簡單的手勢,能啟動語言和溝通過程,刺激智力發展。不僅如此,還有其他好處,包括增加語彙、增進親子關係、讓寶寶更有自信,同時在令人頭痛的兩歲,還可減少寶寶鬧彆扭的次數。

    不過,專家提醒父母,學習手語不是要讓寶寶高人一等,也不是培養聰明小孩的花招。而是要讓寶寶可以表達他們的需求和所見所聞,讓父母可以一起分享他們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