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選擇“互聯網+農業”進行創業的人,本就比其他領域的創業者,路要艱難。為什麼?很簡單,因為農業靠天吃飯,有諸多的不確定性和非人為因素。而對於一個失去聽力的女孩,運用“互聯網+農產品”進行創業,更非易事。

  辭掉工作

  回鄉種花生

  27歲的胡笛,擁有這個年齡漂亮女孩該有的一切特徵:高挑的身材,緊緻的臉龐,平日里,運動鞋、牛仔褲的裝扮,更顯出她的青春靚麗。如果不是耳朵裡戴著的那枚人工耳蝸,很難讓人覺察出她是一個失去聽力的女孩。

  胡笛出生在密雲莊禾屯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兩歲時的一場高燒,讓她失去聽力。父母四處尋醫治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但終未見效。最後,家人給小胡笛買了助聽器,開始艱難地教她說話。

  “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最難學的是拼音,比如看著口型是一樣的,但根本分辨不出來。就只能靠家人不斷地去練、去糾正,然後慢慢就學會了。 ”7歲時,胡笛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去上學,卻遭到學校拒絕。班主任對胡爸爸說,這孩子聽不見,沒法上學,將來只要會數錢就行了。最後,耐不住胡爸爸反复懇求,學校這才鬆了口:上一年級,只能以旁聽生的身份學習,如果期末成績不及格,要求馬上退學。

  胡笛說,從那時開始,她就特別努力,最後考試的時候考了90多分,終於變成了正式生。“我以前覺得自己特別不幸,為什麼別的孩子聽得到就我聽不到?不過,後來就想開了,這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讓自己變成優秀的人。對我來說,努力是我唯一的出路,如果不好好學說話,就不能和別人交流,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能上學。”

  接下來的二十多年學習生涯,胡笛努力讓自己不落後於常人的腳步。2007年,她被天津理工大學錄取。畢業後,她在北京市區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且收入頗豐的互聯網程序員工作。

  胡笛說,打小她就深知父親承包的800畝農場,對她學業和全家生計的重要性,雖然畢業後按照家人的期望,她在市區找了一份天天坐辦公室的工作,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她也感到挺滿足的,但是每次回到家父親都愁眉苦臉,說農場裡的糧食賣不出好價錢,自己也會跟著著急。

  2012年,胡笛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幫著父親把農產品放到網絡上經營。這期間,她積累了豐富的網站建設、品牌形象設計以及電子商務方面的經驗,對社會和市場經濟規律,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去年,她辭職回鄉全身心地投入到農產品深加工事業中。

  胡笛坦言,剛開始她也很糾結到底有必要辭職嗎?是不是可以邊工作邊創業?後來,猶豫了半年,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那麼多精力兼顧兩件事情。“除了我爸,家人都反對過。”胡笛笑著說,因為父親不懂網絡,而她正好是做互聯網的,父親希望她能回來和他一起幹。雖說父親也沒有把握這條路就能成功,但總歸要試一試,就算失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她回去繼續上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